日前,记者在阜蒙县十家子镇南甸子村红薯产业扶贫基地看到,到处都是忙碌的收获景象。45名村民分工合作,田间地垄堆满了个大饱满的红薯,农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虽说今年有旱情,但由于实施大垄双行、膜下滴灌技术并加强田间管理,红薯产量还不错,亩均4200斤,地头价更是高达1.3元每斤,差不多是往年的2倍,总算没有白忙活。”基地负责人高朋高兴地说。
南甸子村有699户、2390口人,人均耕地5.7亩。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5户、132人。多年来,南甸子村以传统种植业、养殖业为主要收入来源,收入较低,加之这些年村里外出务工的村民越来越多,种植作物的品种单一,亩产量也不高。如何开辟新的致富渠道,让村民都富起来,成了村“两委”班子成员思考的首要问题。
(下转二版)
(上接一版)
“那时咱村穷,粮食收成一直不好。穷则思变,我们干脆甩掉农民只种粮的老思想,改种经济作物。”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王久波驻南甸子村任“第一书记”后,在和村“两委”班子几番调研后决定,于2019年,从调整种植产业结构入手,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模式,流转55亩贫困户的土地,发展红薯种植。当年喜获丰收,总产量在20万斤左右。村里采用“线上+线下”双销售模式,当年实现销售额27万元。红薯直销沈阳的64个高档小区,成为辽宁大厦和省政府食堂“特供”红薯。仅此一项,当年全村参与种植的贫困户年人均增收1500元。
今年,南甸子村把党建引领、产业脱贫作为发展路径和着力点,发挥当地黑色沙土地种植红薯品质好、产量高的优势,引进了6个红薯新品种,采取“党支部+村集体领办公司+贫困户+包种包收”的模式,建成200亩的优质红薯种植基地和占地6700平米的红薯产业扶贫基地,将小地瓜做成大产业。预计今年产量将达80万斤,产值120余万元,带动本村100余户村民就业,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坚实依靠。 (阜新日报记者 常延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