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的2023年度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农民刘作全榜上有名。71岁的刘作全是阜新县八家子镇八家子村农家书屋管理员。20年来,他自办农家书屋、开着一辆大篷车往返村屯义务送书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
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八家子村农家书屋的藏书量从最初的1000多册增加到如今的1.5万多册。可是在农村,农闲时节的农民有时宁愿打上几圈麻将,也不愿意坐下来认真读一本书。如何让书屋和社会各界捐赠的书籍真正发挥作用?如何引导乡亲们爱上读书?
已过古稀之年的刘作全精神矍铄,张口用泰戈尔的诗歌回答记者:“用生命影响生命,把自己活成一道光。”
9月27日,在八家子村农家书屋,还未走近,欢声笑语就传到记者的耳朵里。十余位当地读书爱好者围坐一圈,一边看书,一边兴致勃勃地讨论着。81岁的毕桂琴过去是麻将桌上的常客,在刘作全和乡亲们的带动下,现在变成了书屋的常客,“过去总觉得农民读书没啥用,看了以后才知道,原来书里能学到很多实用知识,能把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精彩。”毕桂琴说。
为了吸引乡亲读书,书屋里配备了许多适合农民口味的书籍,种植、养殖、做菜方面的科普类图书琳琅满目。刘作全开着小车走乡串户,送书上门,大家都亲切地称其为“流动书屋”。为了让大伙多读书,他想出不少好办法:车上播放着乡土味儿十足的音乐,时不时地组织乡亲办场文艺演出。时刻关注村屯里的各种信息,谁家的孩子要上学了,谁家在搞科学种田,谁家在搞家禽饲养,他会有针对性地送书到家。“流动书屋”停到哪里,刘作全就把磨刀摊摆在哪儿。“我免费磨菜刀的时候,就让村民边等边看书。”刘作全总是一边磨刀,一边笑着看大家读书。
开着大篷车送书上门,村屯之间的路,刘作全走了无数遍。但是,最让他印象深刻的还是一个冬日。薄薄的雪覆盖在乡间土路上,车子打滑陷进沟里熄了火,刘作全情急之下到邻近村子喊人帮忙。令他没想到的是,乡亲们一呼百应,都跑过来帮忙。“车四周挤满了人,大家一起使劲,很快把车推出来了。”当他一一感谢乡亲们时,乡亲们却连连摆手,“你办‘流动书屋’不图名不图利,为大伙操心费力的,我们应该感谢你才对。”这一幕深深感动了刘作全,也更加坚定了他办好书屋的信心。
农忙时节,刘作全每天4时就早早起床,家里的20多亩地和家禽牲畜都需要他照料。但是,只要书屋有人想借书,他都会立刻放下手头的活赶过去。这次获得“中国好人”的荣誉,是对刘作全无私付出的最好回报。“我虽然70多岁了,可是身子骨还硬实,有能力把书屋一直好好地办下去。”刘作全说。
随着乡村网络的普及,刘作全紧跟时代步伐,开通了视频账号“老刘头送书”,账号上不仅经常发布送书的故事,而且搞起了乡村文艺演出、读书会等,让一起看书的乡亲们和全国各地的书友共同交流心得。他说,尽管自己年纪大了,但仍要不断学习,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利用好网络平台,让更多人来他这儿看书,让书香飘满乡村,向网友们展示乡村文明新气象。
(辽宁日报记者 田 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