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县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委员会议暨中期评估培训会召开
  写意“水墨桃源”  绘润生态...
 
 
 
数字报首页
 
 
下一篇>> 2025-11-10
 
写意“水墨桃源”  绘润生态家园
——沙拉镇朱家洼子村后套改屯乡村振兴工作扫描
2025-11-10
 
(上接一版)
一条条弯弯的红砖小径,阡陌交通,血管般连接着每家每户,似村屯跳动的脉搏。一盏盏路灯整齐排列,亮了夜的归途,亮了村民的憧憬。每一条村路都干净得让人不忍踏足。村路两旁的金叶榆随风摆动,偶有秋叶飘落,路过的村民都会很自然地弯下腰,拾起,送入指定的清运车里……
在这里,飘落的是秋声,拾起的是习惯,是追求,是向往……在这一落一拾之间,展现的是后套改屯——这个喧嚣世界里的“世内桃源”独有的净美、质朴和安宁……
秋阳漫过黛瓦,暖着树影隐现的百余户人家。户外,外墙彩绘;院内,红砖铺地。白墙作纸,颜料为墨,这一方沉淀着乡村根脉与文明基因的“立体史书”,以大地的色彩为基调,用蒙汉两种文字,将稻田金、蔬果艳、草木绿的自然之美与乡土之趣融为一体;将具有爱国情怀、民族风情、村规孝悌、春耕生产等文字符号的至理箴言具象化,成为可触可感的活态传承,唤醒了村民的乡土乡愁,让村容村貌从“整洁”迈向“雅致”,凝聚起共建共享、生态宜居的无尽力量,成为了小村人的情感纽带和精神的栖居之地。
“珠藏泽自媚,玉韫山含辉”。这片桃源净土的蜕变,并非偶然。它源于朱家洼子村两委班子带领全体村民,在人居环境整治的征途上,十数载如一日的埋头苦干与不懈追求。
曾几何时,垃圾散落、枯叶乱飘、沟渠淤塞……让乡村的诗意打了折扣。
2016年,张福成,这位年近半百的退伍老兵,自高票当选为朱家洼子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便以冲锋的姿势,打响了环境整治攻坚战——
他带领村两委成员,入户调查、多方考查,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利用后套改屯有山有水的地理优势,因地制宜地向净化、绿化、美化、亮化的“四化”“痛点”开刀:
村里先后投资300余万元,历经3年,清理了多年堆积在屯里的三座“垃圾山”,并运到荒沟集中掩埋,使荒沟变成了良田;投资200余万元,铺设村屯红砖路7890延长米,连通到屯外主干道,也连接着家家户户;每家每户都用红砖铺院,达到了全屯行走路面硬化无死角,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难言之苦。
他们修水渠、建桥涵,引山洪入水库;开旁枝蓄水,让“看天吃饭”,变“随心浇灌”。 随即,危房改造、厕所革命、美丽乡村彩绘墙……一项项民生工程依次展开,这些藏在一土一木里的变迁,让村民们的幸福感既有了“面子”,更有了“里子”。
从“脏乱差”到“洁净美”,乡村环境的蝶变,离不开政策的指引,离不开基层干部的奔波,更离不开每一位村民的参与——
“头雁先飞群雁追”。他们成立了党员服务队,划定了党员服务区。鲜红的党旗飘扬在整治一线。党员率先垂范的星星之火,点燃了全体村民参与家园建设的澎湃热情。
他们制定了“两委成员抓村民小组长,村民小组长抓村民代表,村民代表抓每户”的网格化责任制;制定实施了两天一次的全屯集中垃圾清理制度,让小村屯的日净日新实现了经常化。
他们采取“垃圾分类积分制”,时时评选出环境治理先进典型,定期表彰,并根据积分,兑换心仪的实用物品,极大地激励了村民的积极性。
他们开设环境治理的实用培训班,入户发放图文手册……屯里的大喇叭每天开机宣讲,微信群里的温馨提示日日更新,两天一次的集中垃圾清理从未间断……
        村民议事会上,大家为乡村治理建言献策;环保志愿者队伍里,年轻人用脚步丈量村庄的每一寸土地……后套改屯环境治理工作逐步形成了村两委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良好局面。
青山为证,流水为凭。这场关乎家园的治理行动,让乡村重拾了本真,更让乡愁有了安放的去处。如今,村民主动清理房前屋后成为日常,顺手捡拾路面垃圾成为了习惯。
村民张月秋的感慨质朴而真切:“过去,咱这儿可埋汰了,一场雨,一脚泥的;现在,看见一片落叶,我们都给捡起来。”
已入深秋,后套改屯的300亩油菜花海刚刚谢幕,覆盖全屯80%的绿植日渐飘黄——“绿树村边合”美景即将行远;然而,满湖芦苇飞絮,大棚里绿植盎然——“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盛景仍在次第上演。

“内强筋骨”三步走 生态园里春意浓

后套改屯距县城仅七八公里,是地地道道的近郊;该屯与中国国际赛道城隔道相望,101国道南北合纵,长深高铁东西连横,辽宁省省道毗邻,阜新市外环环抱,交通四通八达,地理优势得天独厚。
乡村美不美,不仅看外在的颜值,更要看内在的气质。张福成不是哲人,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道理他懂。他清醒地认识到:“外颜的美,只有建立在内在强的基础上,才能持久。”
于是,在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推动下,经济发展的种子也在这片净土上破茧而出——后套改屯雷厉风行地迈开了“内强筋骨”的三步走:一是成立沙拉镇天合农牧联迎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500亩,集中种植,发展高效农业。二是建立200亩兴福采摘暖棚34栋。三是打造200亩兴福山庄生态园,大力开发旅游业。
历经数年的耕耘与守望,如今,合作社运行良好,每年利润超20万元,壮大了村集体经济;采摘园虽遭遇了暴雪和暴雨的轮番洗炼,仍在倔强地、蓬勃地发展——每年暖季,陆地采摘园内,游客络绎不绝;每年冬季,暖棚采摘园内,西红柿、豆角、草莓、葡萄依次成熟,游客依旧不绝。年均收入达150万元。
记者看到,虽已深秋,但暖棚内,豆角已开了花、西红柿坐了果,草莓正在吐蕊;嫩叶舒卷的樱桃树下,苣荬菜、苦麻子、婆婆丁……正探头探脑,冒出一个又一个“小脑袋”…… 
这些果蔬,采取供应各大商超、顺丰包邮、入园采摘等多种销售渠道,丰富了城市人的绿色餐桌。
         朱家洼子村党支部书记张福成说:“园区的青菜、豆角、草莓、柿子将会在十天半月之内陆续上市。”他欢迎广大市民前来采摘、观光、旅游。
        步入去年10月1日开业、占地近10亩的生态园餐饮区内,记者看到,秋日的阳光透过暖棚,将这方庄园照得春意融融:桂花、山茶、杜鹃、三角梅、幸福树……开得热烈,花香扑面;古树参天,假山溪流,木质回廊、稻草屋顶、高垂的遮阳伞,悬挂的一辫辫红尖椒、黄玉米、白蒜头……乡土气息和文化氛围浑然天成;KTV内传出的曼妙歌声回荡耳边;儿童乐园区,孩子们的嬉戏声,平添了甜美生活的喜乐气氛……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在这“天气晚来秋”的沧凉季节,来这里就餐,不仅身心能得到愉悦,精神也能再次升华:一个字——暖!
兴福山庄的菜品主打一个“土”字。溜达鸡、笨鸭蛋、野蘑菇、苣荬菜、猪血肠、大饼子……这些散发着泥土气息的食材,天然、新鲜、绿色、营养,无不考验着人们味蕾的诱惑。
“酒香不怕巷子深”,这里的生意非常火爆。村民们有个婚丧嫁娶、大事小情的都愿意来这里就餐,就连县城、市区以及外市的市民都慕名而来,一经品尝,便赞不绝口,流连不已。
一位来自彰武的游客进门就不好意思地笑着说:“昨天刚来过,今天又来了!”
一位来自清河门区的游客不时地点头回应。
据服务员回忆,这里顾客最多时,每天超60桌。掌勺的师傅和来自本村的10多名服务员忙得不亦乐乎。大堂经理不得不频频“摇人”救急。
在这里,掌勺的杨师傅是通过网络应聘而来的城里人。他16岁就从事餐饮业,已经有40多年的从业经验。他做出的菜品色香味俱全,吃上一口,绝对会让人进入到“割耳朵都不知道疼”的那种意境之中。
这里的服务员,不论后厨改刀的,还是前厅服务的都来自本村。村民欧阳萍感慨地说:“足不出村,我每月就能赚到3000元,既能照顾老小,又能侍弄自家的田地。在这干着特别开心。”
在后套改屯,像欧阳萍这样的村民还有20多人。他们常年奔波在屯里的大棚里和采摘园里。农忙时节,人数多达五六十人。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也开始返乡,来此“就业”。
一股从“劳务输出”到“劳务内需”的返乡潮,正在后套改屯悄然流动……

九万里风鹏正举 青山从未失翠微

   清新的空气里弥漫着泥土与草木的芬芳。乡村环境治理不仅改善了后套改屯的生态颜值,更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战略感召下,后套改屯正沿着乡村振兴的“主干道”阔步前行。
梦想就在前方,脚步从未踟蹰。通过航拍的镜头,我们清晰地看到:小屯的东侧,150亩养殖小区,牛羊成群;南侧100亩网格化无公害田园认领区初具规模;西北侧,150亩笨猪、溜达鸡散养区日臻完善;北侧,大型蓄水池正在筹建之中。除此以外,高标准农田式花卉基地、餐饮娱乐度假村、特色养老院的雏形星星点灯般点缀其间……一张持续发展的愿景图正在后套改屯徐徐展开。
环境美了,生态旅游火了,特色农产品俏了,后套改屯正以崭新的面貌,续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没有都市的喧嚣,只有山水相依的安静;没有精致的珠翠之珍,只有食材本真的味道;没有步履匆匆的浮躁,只有慢品时光的淡定。
后套改村,珍藏着人们对田园生活的恬静向往,用土地的馈赠、勤劳的双手,打造着集观光、采摘、餐饮、娱乐于一体的生态园区;以其独有的古朴韵味与现代活力,在秀水相依的山坳间,书写着关于自然、关于烟火、关于传承的和美乡村“新桃源”。
 
© 蒙古贞日报 版权所有     辽公网安备 21092102000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