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喜报!县司法局获评全国组织宣传调解工作“两个先进...
  金融活水润沃土 服务“三农”写新篇
  乡贤返乡建馆院   ...
  新闻速递
 
 
 
数字报首页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11-20
 
乡贤返乡建馆院   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2025-11-20
 
(上接一版)
这里的每一件器物,都不再是静默的展品,而是化身为时光的叙事者,无声地诉说着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岁月史诗,让年轻的手掌得以触摸那段由汗水与智慧凝结的农耕文明。 
这些曾经与农家人朝夕相伴的物件,如今,成了最鲜活生动的乡土教材。一位上了年纪的游客抚摸着一把老犁杖说:“看见这些东西,就想起了我爹那辈人。现在,领着小孙子来,告诉他这犁铧是怎么用的,碾子、磨是怎么推的……这些老手艺不能忘啊!”
雷锋馆: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
“十几年前创作出版《雷锋精神诗传》之后,我开始搜集带有雷锋文化元素的书报、刊物、画册、奖章、塑像、版画、纪念品和生活用品等等。这些物品见证了我国学雷锋的历史,也见证了各行各业的人们赓续传承雷锋精神的历程,更见证了雷锋精神在不同时代的回响,构成值得回味的雷锋精神文化财富。”在前院的雷锋文化传承馆里,随着张国梁的讲解,就像走进了一条时光走廊。“我想通过这些馆藏物品的展陈,让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大大小小、高低错落的展柜里,展陈的3500余件(套)珍贵实物,系统地勾勒出雷锋精神跨越60余年的时代印记,默默诉说着一个普通士兵如何成为一种精神象征,让参观者直观感受到历久弥新的榜样力量。郭同学静静地看着雷锋的剪纸画说,“雷锋叔叔的故事在课本上学过,但在这里看到的更真实、更亲切。我要像他那样,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书院:乡村的“文化灶台”
增益书院里,近3万册藏书已向村民敞开怀抱。张国梁一边整理书柜一边说:“我把大部分藏书搬回来,除了自己研究使用外,更想以图书馆的形式服务于村民。通过开放阅读空间、邀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等方式,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让书香氛围日益浓厚。”
从农业技术到文学经典,这里的书籍成了村民们的精神食粮。农闲时分,村民们习惯来这里坐坐,翻翻书,聊聊家常。村民王大姐笑呵呵地说,“以前农闲就是打牌聊天,现在我们都爱来书院看书。去年,靠着书里学的技术,我家的蔬菜种得越来越好啦!”
未来:让文化种子生根发芽
自2023年试开放以来,“两馆一院”已累计接待来自辽宁、山东、浙江、新疆、内蒙古、河北等地的参观、研学与考察人员1.3万余人次。来访者涵盖社区干部群众、金融、税务、邮政等多个行业系统的党员干部,社科联、新闻媒体、文艺界人士,以及全国各地雷锋文化研究者,多个基层党支部也选择在此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两馆一院”特别重视面向青少年的精神启蒙与文化传承。除场馆内常态化的义务讲解外,还在学雷锋月、开学季等时段,主动走进阜新地区的大中小学,开展雷锋精神主题宣讲。目前,已累计宣讲130余场,聆听师生1.6万余人次,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
当“两馆一院”成为阜新市关工委挂牌的“青少年教育基地”后,张国梁想得更远,他说,要将这些场馆面向社会公益或者半公益开放,不断吸引人们前来参观考察、研学指导,推动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要让文化的种子在更多人心里发芽,示范带动村民把老物件展示出来,发展庭院文化,让每户庭院都能有自己的农耕文化展示角,让农民自己讲述家乡故事,让乡村文明有新气象、乡村文化有新景观。这样,乡村文化振兴才能真正有靓点、活起来,使村民们口袋富了之后,文化也‘富’起来!”
夕阳的余晖映衬着这个涵养风雅风俗风尚、藏纳韵律韵致韵味的乡村文化院落,参观的游客依然余兴未尽。那些静静陈列的老物件,在暮色中继续守望着这片土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从“盆景”到“风景”,这座农家院落正用最朴素的耕读文化理念,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最深沉的力量。
 
© 蒙古贞日报 版权所有     辽公网安备 21092102000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