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海棠山天高云淡,山体如同披上了姹紫嫣红的霓裳,蜿蜒中含了分柔媚,险峻里藏了点俏丽。伴随着清脆的鸟鸣声,呼吸着凉爽湿润的空气,向林海深处行进,记者一行看到道路两旁五角枫和油松连绵铺开在山坡上,煞是好看。在秋意的渲染下,五角枫迎来了最美的时刻,或黄或绿或红的树叶随风轻轻摇曳,生态风光景观多彩缤纷。
海棠山于2007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8.6万亩,隶属于阜蒙县林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海棠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服务中心)。主要保护对象是油松栎类混交的顶级群落及野生动物,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这里地理位置独特,地处我国一级生态敏感带上,位于荒漠化向外扩展的前沿,是辽西森林生态类型最完整、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天然林区,被称为辽西的“绿色明珠”,是蒙古高原到辽河平原最后一道天然屏障。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970种,真菌微生物109种。有陆生脊椎动物229种,无脊椎动物昆虫、蜘蛛550种。国家重点Ⅰ、Ⅱ级保护动物23种,是辽西地区重要的物种基因库。
一路上,记者看到护林员或用无人机监测火情,或在进行日常巡林。
森林火灾是森林最危险的敌人,它不只烧毁森林,伤害动物,还会降低森林的更新能力,引起土壤贫瘠及破坏森林涵养水源,导致生态环境失去平衡。
长期以来,辽宁海棠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终把不发生森林火灾作为工作的基本底线,森林防火是常态,冬春季防火则是重点。他们充分分析森林防火面临的严峻形势,加强防火意识和宣传教育工作,强化防火队伍建设和火源管控,确保森林生态资源安全。
据大板林场党总支部负责人介绍,每年进入防火期时,大板林场便会成立四级网格化管理,做到山有人看,树有人管,责任落实到人头。在重要路口和地段悬挂防火旗2000余面,防火宣传条幅800余延长米,发放宣传单到户到人2万余份,并安排两台防火宣传车不间断地进行防火宣传。防火器具由专人管护,新增科技防火方式,还配备了两台无人机以及一套半径15公里的监控系统。20年来,这里没有发生过一起重大火灾事故。
为对保护区全域进行管控,50名工作人员分别有自己的片区,每天进行监督和巡护。经过沟通协调,地方上的一些护林员和原住民也加入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中。一旦发生紧急情况,便会逐级上报,及时把破坏行为遏制在萌芽之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保护区通过实行生态修复、加强森林防火、加强科研监测监管等多项措施,生态环境取得了良好效果。自从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这里由原来的12万立方米蓄积量增长到现在的27万立方米,森林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71%提高到现在的94%。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鸟类在保护区筑巢繁殖,有的还进城“安家落户”,成为蒙古贞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而随着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多,一些受伤的野生动物急需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救助。下一步,大板林场将建设一个野生动植物救助站,并准备在保护区外围建设围栏防护,将保护区与外界隔离开来。此外,大板林场还将开展科普教育,提高大家的生态保护意识,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守护,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乘着党的二十大的东风,辽宁海棠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将持续改善,这颗辽西“绿色明珠”会愈加璀璨夺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