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华乡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庭院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农民利用家庭院落等闲置资源灵活就业、增加收入;村庄发展多彩庭院,增添绿色和文化气息,培育特色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让农家小庭院,发挥大作为。
小桥流水人家,房前屋后栽树种瓜。“扮靓”自家庭院、庭院内经营“农家乐”、打造特色民宿……村民在美丽的庭院里就可以畅享庭院经济。眼下,国华乡两家子村民房前屋后的“一亩三分地”变成茶余饭后的“休息之地”和“创收之所”,吸引不少游客来此住农家屋、吃农家饭、采农家果、品味乡村历史文化。
国华乡境内群山起伏,植被葱郁,森林覆盖率达55%以上。该乡发展果业有30多年历史,果树面积达1万多亩,各类水果年产量达到4000万公斤以上,享有“果树之乡”的美誉。高质量的果品,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自2004年开始,两家子村隆辉山庄52岁的女主人姜辉就经营农家院。每天她都要接待一批又一批来此采摘的游客。提起如今的生活,她幸福感满满地说,“和种大田相比,经营农家院的收入增长就不止是两三倍了。我家人多地少,原先种十来亩地,生活都成问题,靠打零工维持生计。经营这个农家院之后,我又承包了50亩荒山,再也不用出去打工了,而且我家现在也开始雇零工干活。和之前比,经济效益翻了好几番儿。”
拥有一方庭院,闲时农家忙时乐。这是国华乡两家子村村民郭明、刘静的生活常态。十年前,郭明夫妻俩用自家的50多亩土地搞果品种植采摘,经营起“农家乐”。今年,夫妻俩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将“农家乐”提档升级,不仅丰富了菜品、增加了特色窑烤,还改善了就餐环境,提高了服务质量。每天,游客络绎不绝。
近年来,国华乡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制定实施方案,完善基础设施,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投入、技术指导、消费帮扶等措施,鼓励和支持农户以庭院为载体、以家庭为单元,因地制宜地将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等要素有效叠加,深化“院园相融、农旅共生”发展方向,让农家庭院“方寸地”变成村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国华乡乡长张永跃介绍,自2004年以来,乡党委、政府按照历届党委设定的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大力发展果树农家乐产业。截至目前,全乡农家乐产业已经有标准户60余户,核心户16户,集中开展农家乐、采摘、餐饮接待活动,带动周边农户200余户,从业人员2000多人,每年可接待游客10万余人,年产值超2000万元。
国华乡发展“庭院经济”的实践有效破解了三个难题。一是破解脱贫群众收入增速较慢的难题。通过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激活庭院各类资源和发展潜力,发展特色庭院产业,有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特别是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二是破解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难题。通过建设绿色庭院、美丽庭院,以点带面,以量变促质变,推动提升乡村全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三是破解了群众参与乡村振兴动力不足的难题。乡村振兴是全体农户共建共享的乡村振兴,通过典型示范带动,让村民主动投工投劳,改造提升庭院,发展庭院特色产业,既鼓了“钱袋子”,又美了新院子,更提了精气神。
张永跃介绍,下一步,国华乡将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双一二三四”战略,全力打造庭院经济综合体,重点打造“六区一中心”,即:党建引领区、乡愁民宿区、农事体验区、水果采摘区、观光游乐区、产品展示区及游客服务中心,集吃、喝、玩、娱、购、游于一体的现代乡村文旅综合体。以“记住乡愁”为主题,通过开展品农家饭菜、摘绿色水果、带特色山货、赏田园风光、学乡土技艺、享天然氧吧、游绿水青山等活动,让广大游客既能体验农村真实生活场景,感受乡土文化,回味乡愁记忆,又能领略现代和美乡村生态宜居、生活舒适的新变化。
青山掩映、流水潺潺,花团锦簇、绿树成荫,瓜果飘香、诗意田园,游人如织、风景如画……一张张方寸庭院美图正在国华乡持续“秀”起,一户户美丽庭院被“竞相开放”,承载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创新增收的“聚宝盆”越来越丰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