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程 威 实习生 李一平 杨蕙宁 蒋诗瑶 聂元芝)经过一夏天的精心管护,于寺镇官营子村千亩酸枣种植项目区的酸枣苗木成活率已达到90%。该村以千亩酸枣项目为突破口,通过生态治理筑基、科技创新赋能、三产融合增效,成功探索出一条“沙地改良—生态增值—产业富民”的乡村振兴之路。
今年,在我县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中,官营子村瞄准酸枣产业,依托其耐旱、固沙的特性,规划了千亩酸枣种植项目。通过生态产业化模式,该村实现了“绿富美”的转型,推动生态治理成果向经济收益转化。 在生态效益方面,酸枣根系深达2米,其固沙能力为普通作物的3倍,配合防护林网,该项目区年均可减少土壤流失1.2万吨;官营子河蓄水量增加15%,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在经济效益方面,千亩酸枣基地年产值预计超500万元,叠加玉米单产提升和沙化耕地改良收益,村集体年收入可突破800万元,户均增收3.5万元。
官营子村依托农田防护林网建设成果,在酸枣种植区外围构建防风固沙屏障,降低风速30%以上,改善了局部小气候。同时,结合官营子河海绵化治理工程,借助蓄水灌溉系统保障酸枣种植用水需求,实现了“水润沙地”的愿景。
目前,官营子村正规划建设酸枣深加工基地,开发酸枣仁、枣芽茶等高附加值产品,同步推行林下套种中药材模式,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预计亩均收益提升3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