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阜新农业金字招牌——官营子村构建起乡村振兴“主干”力量,村里聚焦土地、技术、市场、信息等核心要素,掀起了一场土地经营模式的革命性变革。以庆年家庭农场为“圆心”,打造“一点带四区”产业布局,果敢摆脱传统农业经营模式的桎梏,大胆创新土地整合共享模式,不仅让零碎、闲置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更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澎湃的活力与希望。
“补丁地”集零为整 高标准田块提质升级
阳光洒在平整的土地上,一台台拖拉机正忙碌着,播种、施肥一气呵成。这是官营子村春耕生产的情景,也是该村机械化全程作业取得显著成效的缩影。
庆年家庭农场流转农户的土地集中经营,成为土地整合共享平台的“核心引擎”。这一创新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土地经营模式,实现了土地的规模化经营。经过精心规划,将流转的土地按地力分为三等,按等定价,例如,2024年,平台将土地价格定为800元、900元、1000元三等,种植大户从平台获得土地经营权,实施连片经营,剩余部分农场兜底经营。这一平台,以公开、透明、市场化的原则运营,所有操作都遵循市场规律,让每一块土地都能发挥其最大价值,有效提升了土地的产量和效益。
官营子村村民霍相卫正在自家的庄稼地里忙碌着。他笑着告诉记者,在官营子村,“1>3”。这是什么意思呢?霍相卫解释说,“以前,我家有三块地,东边、西边、北边各一块,每年种地、收地都特别麻烦。地块零散,找收割机,人家都不愿意给弄。之前,一亩地收割机要八十元钱。土地整合后,我们将三块地变成了一块大地,播种、收割都更快了,收割机只要六十元钱。投入少了,所以是1>3。”
村民丁云平已经6年没有种地了,在张庆年的鼓励和支持下,2019年,他将自家12块零散耕地流转给农场,又从农场承包了43亩整块耕地种植辣椒和地瓜,成为了新的种植大户。
土地整合共享平台的建立,有效解决了土地细碎化的问题,让种植户能够连片经营,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单产和效益。这种“农场带大户、大户替散户”的经营模式,不仅推动高产、高效的农业发展,也为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该平台的宗旨是自然自愿形成,按等定价,集中连片,市场化,共同受益。平台特点体现在“三个活”上——面积活、价格活、年限活,赋予了参与者更多的选择权和灵活性,进一步激发了土地整合的活力。
庆年家庭农场作为平台的坚实后盾,不仅提供了兜底服务,更在关键时刻发挥了整合作用,确保了平台的科学性、稳定性和长久性。村民们通过共享平台资源,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共同推动了官营子村的设施农业、高效农业、高产农业、畜牧业蓬勃发展。
家庭农场扬帆起航 跑出“产业引领”加速度
2013年,时任村主任张庆年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庆年家庭农场,采取承包、代耕和入股3种方式,从村民手中流转耕地1.8万亩,并配套完善灌溉设施,购进大型农机具 100 多台(套),实现规模化机械种植,使820名劳动力在获得土地租金收入的同时,从传统种田模式中“解脱”出来,从事设施农业、畜牧业、林果等高效农业生产。
官营子村“两委”在如何深入开发、有效利用土地上下大功夫,深做文章。以庆年家庭农场为“圆心”,依据国家政策和市场趋势,打造土地整合共享平台,按照细碎土地整合,科学统筹规划、集中优势开发、市场调节收益、坚持民主实施、村民自愿的原则,创新土地整合模式,实现土地集中规模经营。科学拟定出了“土地进入平台就是入股,依据上年玉米产量和价格给出的地价就是分红”的土地经营方案,将土地按地力分为三等,按等定价。先进的经营机制切实提升了土地价值,有效降低了经营风险,做大做优了农业产业,稳步实现了村民保本增收。“土地是本钱、平台是秤盘、市场做杆秤,支部当秤砣”的官营子模式广泛推广。截至2023年末,共有400多户农户参与平台,共整合土地达万亩,为深入发展高产高效农业、现代化数智农业、现代化畜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真正做到了守好农村的本,撑起村民的天。
为进一步深化产业布局,官营子村精心规划了“四区”即“东养殖、南果树、西高产高效、北棚菜”战略。在土地集中规模经营的基础上,村里构建了一个“产业自选、技术跟进、全面服务、共同富裕”的产业平台。村民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承包产业并自主经营,同时享受村“两委”提供的技术支持,从而实现了产业的多元化布局和村民收入的多渠道增长。
前进路上,官营子村“两委”坚持带头“打样”,亲自“下场”,从建机制、探市场、找项目,到引科技、跑融资、搞基建,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有力。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一座座规模较大、设施完备、特色鲜明、技术先进的农业产业基地相继建成;同时,他们还成立了市场化、专业化的合作社,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农场共流转经营耕地2万多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80%,规模全省最大。常年雇佣劳动力110 人,村民每年在农场务工就可收入 2.5 万元。农场常年用工量约 1.7 万人次,每年支出劳务费200多万元。
十六年的风雨兼程,增内力,让农民增收动能足;拓渠道,让农民增收支撑强。庆年家庭农场创新土地规模流转模式,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了优势条件。官营子村创新农村土地开发模式,为实现“村镇化”探索出了新路子。
张庆年,这个满脸刻着岁月痕迹的“小老头”,凭借执着的精神、无私的奉献和深邃的智慧,成为全村的主心骨。他的身影不是在田间地头,就是在村头巷尾,成为官营子村最坚实的支柱。在他的带领下,如今,官营子村实现了华丽的蜕变,焕发出勃勃生机,无论是产业发展、环境整治还是社会治理,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阜新市乡村振兴的璀璨明珠和样板村庄。每天,来自四面八方的学习团队络绎不绝,他们纷纷向官营子村“取经”,希望能够汲取到乡村振兴的宝贵经验。
“精耕细作”单产提升 打造更多“吨粮田”
今年,县委、县政府立足我县降雨偏少、光温资源充足的玉米主产区,聚焦单产提升和绿色发展,通过实施单产提升工程,着力构建以稳定的农田供水系统和滴灌水肥精准施用系统为基础、以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模式为支撑的产量提升体系,促进水肥高效利用,推动种植业绿色发展,实现玉米大范围大幅度增产,节水节肥与单产提升协同推进,结合良法、良机、良制,全面推进沙化耕地治理,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粮食安全与农业产业升级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
官营子村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实施1.9万亩玉米单产提升工程,推广“水肥一体化”模式,实现玉米产量进一步提升。
站在单产提升项目区的田埂上,轻轻捧起一捧沙土,望着前方四眼大口径水井的施工现场如火如荼的作业场景,张庆年目光坚定,信心满怀。
在农作物茁壮成长的黄金时期,不能有丝毫的松懈。为了助力玉米高产,官营子村邀请了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的权威专家——副所长肖万欣,为当地的种植户们带来了一场深受欢迎的玉米单产提升技术培训,深入讲解了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科学化防控倒伏策略、水肥精准调控技巧以及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村里的30余名种植大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神贯注地聆听着专家的讲解,不时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通过培训,官营子村村民对玉米单产提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坚定的信心。
2023年,省农科院协助官营子村建设了村智慧农业平台和“辽宁省农科院专家工作站”,共有沙地、栽培、作物、水稻、果树、蔬菜、农业经济、规划等9个研究所60余名专家参与,围绕官营子村的农业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采用试验与示范相结合的应用推广模式,以“优势作物、特色栽培,农牧融合、产业升级”的技术思路,为官营子村提供了科技支持。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官营子村绘制了一幅土地共融、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乡村新画卷。从“庆年家庭农场”的引领,到“一点带四区”产业布局的实施,再到与省农科院、省移动公司的深度合作,官营子村不断推动农业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让闲置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村民们的笑容,是这片土地最美的风景。他们在这片热土上辛勤耕耘,收获着希望与梦想。土地整合共享平台的建立,让集中连片经营成为可能,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最大化。而“精耕细作”单产提升工程的实施,则进一步提高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让“吨粮田”的梦想成为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