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在家庭中实施的教育。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不仅仅局限在父母和子女之间,纵向的家风和家训的传承,横向的家庭成员的相互教育影响其实也是一种家庭教育。新颁布实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所讲的主要是狭义的家庭教育,那就是父母及监护人对子女或被监护人实施的教育,并对这种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正确方式作了引导性的规定。
家庭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说:“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要认识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
可见小小家庭连结着国家民族命运。有史以来社会安定、家庭幸福、人民安康是任何时代所有人的期盼。一个家庭中所有长辈无一不希望后代人成才,光宗耀祖、家庭兴旺。但是人们也都知道,有了国家的富强,才会有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和人民安康。没有国,哪有家?大河没水小河干,国家积贫积弱,人民一定会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真正有出息的人,一定是有着强烈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家国情怀的人。因此,最好的家庭教育应该首先着眼于培养有国家民族大格局的后代。
二、培养良好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
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品德教育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社会公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是爱国、守法、讲道德;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是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这些都是人们在家庭生活中调整家庭成员间关系、处理家庭问题时所遵循的道德规范;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个人品德修养,一直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要求人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引导人们弘扬个人品德、磨砺个体品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推动践行以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为主要内容的个人品德,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这些个人品德的重要内容,充分反映了新时代对公民个人品德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为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
习总书记曾反复讲,“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要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递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观念,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的理念,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这不仅告诉我们家庭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导我们该怎样去做。
三、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一个人来到世界上,人生有无价值取决于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实际就是人生在世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情。而决定做成了一些事情的内因基础就是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每个人生来都会有其长处和短板,有了上述精神和意识,再加上坚强的意志和正确的方法,每个人都会把个人的长处发挥到极致,最后获得成功。而好的家长会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孩子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而不是把孩子的好奇心当做“天真”给扼杀在童年。建议家长们多看些名人的传记,会深刻理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该是多么的重要。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这些引导会对孩子一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这一条绝大多数家长肯定都在努力在做,不必多解释。但需要提及的是,有些家长往往于注重孩子的学习习惯而忽视行为习惯。实际上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要比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要得多!因为学习习惯在学校会给予给更多的培养和指导,而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在家中养成。何况好的行为习惯也助力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养成主要是受家庭中无处不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得来的。家长的身教比言教更重要。
五、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敬重生命,珍惜生命,建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学会自我保护的能力的教育是从小就开始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深化提高的过程。每个家长都应该知道怎样循序渐进地加以培养。当然也必须掌握好是非和尺度,与法律、道德及必要的牺牲精神融合起来教育,这样才是完美的家庭教育。
六、培养热爱劳动的观念。
劳动教育曾一度被淡化,这是很危险的。从小树立劳动意识,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劳动,提高动手能力,尊崇工匠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塑造完美人格的基础,家庭教育中劳动观念的培养绝对不可缺位。
关于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家庭教育促进法中作了概括性的表述,主要包括:加强亲子陪伴,发挥父母双方的作用,言传身教,尊重差异,平等交流等。这些都是原则性的指导,具体的方式方法会随着时代、环境、不同家庭、不同年龄段、不同个体而有所不同,灵活掌握。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是适合的,有效的就是好的方式方法。只要是家长用心,在这些原则指导之下,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耿建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