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赵 越 王东旭)
一座座大型养殖企业精彩亮相,一栋栋标准化圈舍拔地而起,一户户规模养殖户脱颖而出……这一幅幅令人惊叹的画面源自于“十四五”期间我县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大手笔”。
“十四五”期间,我县立足资源优势,聚焦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核心任务,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通过政策扶持、产业升级等多项举措,推动全县畜牧业工作取得阶段性、标志性成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筑牢“畜牧基石”。
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我县高效实施肉牛增量提质、粮改饲、生猪良种补贴等重点项目,同步推进养殖业保险、畜牧创业担保贷款等惠民政策,累计惠及农户2.43万户,争取补贴资金4亿余元,有效激发了养殖积极性,夯实了养殖产业基础。截至2024年末,全县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645.2万头、80.9万头、845.6万只、7660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实现68.6万吨、12.9万吨、3.38万吨。生猪、肉牛、肉羊饲养量持续稳居全省前列,连续18年荣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荣誉,主要畜禽产品产量稳定增长,为市场供应提供了有力保障。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依托草原保护利用补奖、壮大村集体经济、乡村振兴等项目,新建、改扩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95家,推动全县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大幅提升;连续3年实施良种奶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推动奶业发展提质增效。投资3200万元的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项目竣工投产,引领全县畜牧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高效养殖模式快速发展。目前,全县拥有畜牧业龙头企业24家。阜新伊利乳品有限责任公司引进先进的生产线和加工技术,生产乳制品种类丰富,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4.46亿元,牧原集团生猪养殖体系、伟嘉集团生猪绿色养殖循环产业园、正大集团百万头生猪全产业链等项目相继投产。2024年,农业农村部批建的中国唯一国家生猪市场投入运营,搭建起辐射全国的现代化交易平台。
绿色生态发展成效显著。通过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等措施,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80%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建立了完善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超80%,有效减少了环境污染,促进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安全保障坚实有力。全县畜禽强制免疫项目达到了“应免尽免”,应免畜禽免疫密度、强制免疫证发放率、畜禽标识佩戴率、免疫档案建立率均达100%,免疫抗体平均合格率超70%。
回望“十四五”,畜牧产业的亮眼成果为全县乡村振兴写下了生动注脚;面向新征程,我县将持续探索畜牧产业提质增效新路径,为全县农业农村的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