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对标先进 以学促行不负韶华 奋勇争先
  致全县流动党员的一封信
  厚植“美丽阜新”的生态底色
 
 
 
数字报首页
 
 
<<上一篇     2023-11-7
 
对标先进 以学促行不负韶华 奋勇争先
——“学江苏、找差距”跟岗学习体会于寺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李嘉
2023-11-7
 

  2023年3月至9月,在组织的关心关怀下,我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于寺镇到江苏盐城环保科技城跟岗学习。盐城环保科技城隶属于盐城市亭湖区,始建于2009年,辖区面积80平方公里,是全国唯一一个以“环保”命名的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型交通三大主导产业。现有规上企业136家,2022开票销售386亿元,产值370亿元。面对这样一个检视自我找差距、对标先进抓落实的机会,我倍加珍视,坚持在跟岗学习中涵养真抓实干的朝气、守正出新的锐气、攻坚克难的勇气,真正做到了兼收并蓄、收获颇丰。下面从队伍、产业、创新、平台、招商等六个方面,谈谈跟岗学习心得体会。

一、以队伍为抓手,锻造发展“排头兵”

盐城环科城将“四敢”(即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和“四拼”(拼项目、拼招商、拼服务、拼数量)作为干部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基本要求,在各项工作中推动广大干部主动作为、担当奉献。园区层面推行信息通报、会议会商等制度,建立微信工作群,常态化线上交流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经济运行等各项重点工作进展情况;管委会每半月召开1次工作碰头会,听取各条线工作推进情况,统筹协调解决工作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每月通报1次重点工作进展情况,每月明确月度重点工作任务;推行督查考核机制,纪工委、效能办常态化督查各项服务工作开展情况及工作成效,并将工作成效纳入绩效考核。通过一系列有效制度的实施,营造起风清气正、争先创优、你追我赶服务发展的浓烈氛围。

二、以服务为支撑,提升项目“加速度”

推进重大项目引建“揭榜挂帅”团队推进机制,班子成员牵头定人定项目,组建项目推进工作专班,强化项目全流程跟踪管理,确保意向性项目签约项目尽快落地、落地项目尽快开工、开工项目尽快投产达效。为缩短项目落地周期,建立“四证”齐发机制(用地许可证、工程许可证、图审合格证、施工许可证),主要领导定期调度,一日一汇报,三日一总结,确保以最快速度将“四证”发放到企业主体。坚持以真情服务企业,在持续推行科级干部挂钩服务企业工作机制基础上,创造性开展“驻厂员”驻企服务制度,形成“处级干部包一片、科级干部包一批、工作人员包一个”的企业服务模式。园区层面企业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企业服务过程中遇到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建立健全“一企一卡”“一企一策”台账,对企业运行状况进行常态监测、动态更新,保证企业时刻在关注视线内,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运行。

三、以强链为基础,构建产业“生态圈”

制定23条产业链“三图三清单”汇编,其中包括产业链科技创新图谱(技术路线、创新科技)、产业链全景图(上、中、下游的企业及原材料是什么)、产业链招商地图(产业链的企业在哪里、哪里集中)、重点规上企业清单(本地及周边的规上企业)、重点项目清单(本地项目)、重点招引突破企业清单(应招引企业并进行分级)等,为各产业链专班、各园区在产业链项目招引、企业培育、配套政策、要素支持等方面提供指导。定期召开企业家座谈会,为同产业链企业提供交流平台,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产品互补、同产品企业互助,对互助成果突出、良性发展的企业给予资金奖励。建立技术互助资金,帮助企业对接科研机构,共同解决技术及产品问题。定期邀请智库及赛迪研究院等智囊机构为产业发展把脉定向,并利用其前沿技术优势及行业内影响力招引企业,通过借智借策,着力理顺发展思路。政府搭台,组织企业带技术、带产品“走出去”。聚力推动产业链条现代化、实现产业链水平整体跃升,重点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整合创新要素,组建“企业+联盟”协同创新中心,采取政策支持、成果共享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模式,助力实现产业链水平整体跃升;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设备产业链创新发展激励办法》等政策,引导辖区企业、研发机构开展“隔墙供货”“隔墙服务”,招引配套企业、设立专项引导资金,逐步形成“研发-装备-产品-服务”的全产业链条。

四、以创新为核心,攀登科技“新高地”

坚持“创新是产业的灵魂”的发展理念,以园区为主体,与三大主导产业密切关联的大院大所大学建立长期稳固合作关系,免费为各科研机构提供办公场所,鼓励各高校及科研机构在园区内设立科研实验室,解决园区内企业遇到的技术问题。同时突出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支持鼓励企业建设研发机构,促进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环科城现有清华、南大、中科院、复旦等多家科研机构,并共建研发平台25家,其中省列统新型研发机构9家,占盐城市近一半;建有国家地方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各2个,省级企业研发机构62个,建成江苏唯一的环境综合治理产业创新中心;拥有30多项国际领先技术,特别是在煤炭清洁燃料、催化剂再生、膜技术、土壤修复等方面拥有多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科研机构成果转化率、成果应用率高,并利用科研成果迅速建厂投产、转为实用。比如2022年清华大学实验室孵化出的一家企业,年开票已达到1亿元。

五、以平台为保障,打造合作新模式

打造“园区+平台公司+企业”合作模式,利用“平台公司”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内的很多办公楼和标准化厂房均由“平台公司”建设,由企业承租,保证所招引的企业直接“拎包入住”,缩短建设周期。将国有平台公司做大做强,平台公司要具备EPC总包资质和资金等基本条件,可为园区内各企业提供资质及入股资金,直接承接国家重大项目。园区内企业也可以入股平台公司,提供专利,项目信息等,共同发展、互惠互利。

六、以招商为原点,激活发展“新动能”

树立“人人都是招商人员”的理念,每名工作人员充分发动人脉资源、收集产业链企业信息,主动对接目标企业。组建招商引资项目专班,实时编制重点项目突破清单,专班领导负责充分统筹调度,帮助牵线搭桥、洽谈对接项目,各招商小组负责具体跟踪对接,对目标企业进行持续跟进走访。注重“抓大不放小”,不仅关注产业链上的头部企业,也同步招引纳税较高的小型企业,并提供闲置厂房出租、对接金融服务等帮助,让小型企业不断壮大。用心用情用力服务企业家,弘扬企业家精神,进一步形成尊重企业家、支持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 蒙古贞日报 版权所有     辽公网安备 21092102000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