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四园”工业区决战四季度重大项目开工仪式暨阜新建...
  农耕节里庆丰收  “晒”出乡...
  蔬菜大棚变身致富“聚宝盆”
  新闻速递
 
 
 
数字报首页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10-31
 
福兴地镇坚持把设施农业作为兴镇富民的重要抓手,通过大棚建设、技术推广等系列举措,走出了一条设施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道路,持续擦亮福兴地镇设施农业“金名片”——
蔬菜大棚变身致富“聚宝盆”
2023-10-31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先行。近年来,福兴地镇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着力做好大棚建设、技术推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各项工作,走出了一条设施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道路。

近日,记者走进福兴地镇设施农业园区的蔬菜大棚看到,棚内绿意盎然,鲜嫩的西红柿、黄瓜、尖椒长势喜人。一大早,新农人赵祥雨就开始了忙碌的一天,他一边查看着蔬菜的长势情况,一边和技术人员交流着大棚种植技术。赵祥雨介绍:“我家有3个大棚,600多米,平均每个棚每茬收入10万块钱左右。近两年,福兴地镇大棚发展得越来越好,还建成蔬菜交易市场,棚户们挣得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好了!”

福兴地镇自2006年起发展日光温室蔬菜大棚,逐步建立了以“镇级统筹、村级推动、合作社积极参与”的产业化发展道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福兴地镇设施农业初具规模,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棚户刘新经营大棚10多年了,见证了镇里设施农业从起步到发展的每个节点。目前,产销“一条龙”的模式、可观的收入,让他更省心、更轻松,日子也越来越有了盼头。说起近年来大棚种植带来的诸多变化,刘新一脸幸福地介绍:“现在变化太大了,车也买上了,楼房也住上了。有的棚户甚至换上了豪车,在大城市买房子了。我一开始扣一个棚,到两个棚,现在扣三个棚,现在最好的话,一茬三个棚能卖到40万元。”

谈起大棚蔬菜的品质,福兴地镇十家子村党支部书记张廷阳骄傲地介绍:“十家子村的蔬菜主打就是健康。棚户用有机肥,尽量不打农药,生产出来的蔬菜基本都是有机的。我们村还是沈阳农大的示范村,农技人员经常到村里技术指导,并对产品进行检测。目前,市场对有机农产品需求很大,只要检测合格,就不愁销路。我们的合格率几乎都是100%。”

福兴地镇地处我县西北部,与内蒙古库伦、奈曼两旗接壤。镇内交通便利,216省道、巴新铁路、奈营高速公路都在境内经过,全镇村村通油路。镇内土地肥沃,地下水资源充沛,适宜开发各种经济作物。福兴地镇历届党委、政府坚持把设施农业作为兴镇富民的重要抓手,做到换班子不换思路,一任接着一任干,积极争取各级扶持政策,厚积成势,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镇情的蔬菜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道路,不但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而且显现出了带动三产,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强劲作用。

截至目前,福兴地设施暖棚占地面积达到2万亩,生产面积6000亩。设施农业不但成为福兴地镇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而且带动劳动就业、批零住餐、物流运输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解决本镇农民5200余人就业,吸引外来务工500余人。同时,辐射带动我县周边乡镇以及内蒙古临界乡镇设施农业发展。

对于未来发展,福兴地镇党委书记李国柱介绍,按照县委工作安排,福兴地镇准备在3年之内,实现4万亩设施农业的目标。在现有2万亩基础上,今年发展5000亩,明年发展1万亩,2025年发展5000亩,持续提升设施农业单项产值。在以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提质增效,在加大基础设施农业的同时,要建规范的育苗中心、规范的市场、规范的品种,逐渐创名牌、打品牌、夺金牌,让设施农业真正成为福兴地的支柱产业。

通过园区拉动、项目带动、集群联动、创新驱动,福兴地镇实现项目聚群化、管理规范化、经营规模化、产业链条化、产品市场化,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一座座蔬菜大棚,成为福兴地镇农民的“聚宝盆”,其出产的蔬菜走向了大城市的餐桌,甚至端上了国际餐桌,不断擦亮福兴地设施农业“金名片”。

 
© 蒙古贞日报 版权所有     辽公网安备 21092102000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