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生活将会越来越美
  党史100百年
 
 
 
数字报首页
 
 
<<上一篇     2021年05月07日
 
生活将会越来越美
2021-5-7
 

(上接一版)

家在云南省德钦县云岭乡斯农村的藏族群众永次今年66岁,“能用青稞面填饱肚子、偶尔能吃上白面”是她过去最大的愿望。在政府鼓励葡萄种植后,每年家里的葡萄收入就有3万元左右,现在每天都可以吃白面。

生长出增收向上力量

又到了采摘木耳的时节,这是陕西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当年的第一茬春耳,也是70多户村民脱贫的重要产业。

2018年,开始种植木耳的陈庆海,结束了挣不到钱、顾不了家、改变不了贫困状态的日子。在县供销社和合作社的引领下,送菌棒、技术培训、收购木耳,让陈庆海挣到了钱,也成了村里首批靠种植木耳脱贫的贫困户。

在供销社的帮助下,陈庆海又开办了农副产品营销中心,做起了“农民主播”。“去年,我靠着小木耳,给家里添了小轿车,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陈庆海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围绕食用菌产业发展做了诸多尝试,“柞水木耳”种类越来越丰富,还有了木耳粉、木耳酱等高附加值产品,柞水木耳的品牌已经走向全国。

目前,我国建成各类特色产业基地30多万个,每个脱贫县都形成了2至3个特色鲜明、带贫面广的主导产业。产业扶贫已成为覆盖面最广、带动人口最多、可持续性最强的脱贫举措。

公共服务满足美好生活向往

“干部到家里了解生活愿望时,我就提出来想学个技能。”家住海拔4500米的藏北高原聂荣县下曲乡的旺朗,仅有小学文化水平,在学习考试后,获得了焊工技能职业资格证书。

随后,旺朗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路。他购置发电机、小型焊工机、电钻机,开办焊接加工厂,为农牧民加工房屋阳光棚和牲畜棚圈,当年营收3.6万元。如今,他已是当地年收入近5万元的村致富带头人。

近年来,我国健全教育公共服务,加大了对农村群众职业技能培训力度,脱贫群众就业结构因此发生改变。2016年以来,西藏累计转移农牧民就业近500万人次,年均开展技能培训10万人次。

在各地加快发展步伐的同时,也保留了“慢权利”。在成昆铁路途经的四川大小凉山,一个个小站旁,彝族老乡抱着鸡鸭、牵着羊,等候着“小慢车”。这种“慢火车”行驶缓慢,但依然是深山中彝族群众赖以生存的“生命线”。

为适应老少边穷地区发展需要,铁路各部门将公益性“慢火车”打造成列车“乡村集贸市场”,开办车站“扶贫专柜”,打造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慢火车”服务品牌,如“彝族情”“牧民之家”“富民号”“民族团结一家亲号”等,助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

目前,全国常态化开行公益性“慢火车”81对,覆盖21个省份,经停530个车站,途经35个少数民族地区,每年运送沿线群众1200万人次,每公里票价不到6分钱。

脱贫群众生活更有保障了,日子也更有奔头。

据新华社北京5月5日电

 
© 蒙古贞日报 版权所有     辽公网安备 21092102000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