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辽宁阜新:“六个你”捂热了日子,小变化甜到了心里
  “秋冻”“贴秋膘”有讲究!
 
 
 
数字报首页
 
 
<<上一篇     2025-9-23
 
辽宁阜新:“六个你”捂热了日子,小变化甜到了心里
2025-9-23
 
(上接一版)
陪伴你、温暖你——“暖心结对”织张网,难事有人帮,心里更有底
“还记得这户不?上次来的时候,他家厕所没法用。”“有点印象,现在好了没?”“早解决了!走,带你瞧瞧去。”一问一答间,苗亿博领着记者进了院。
大黄狗“汪汪”叫着,把正歇晌的主人吵醒了。“石大哥,在家呢不?我又来啦!”原来这已是苗亿博当天第二次上门。
上午镇里村里刚组织了“结对关爱”,干部们分头往困难户家里跑,问需求、解难题。石井山大哥是低保户,之前得了脑血栓,说话不太利索,但跟苗亿博熟得很。见着人来,他脸上立刻笑开了,拍着还留着余温的炕沿儿,嗓门有点哑却热乎:“坐!都坐!”
聊了两句,记者走到外屋——屋里家当不算多,一个洁白的冲水马桶却格外显眼。轻轻一按,水流顺畅得很。马桶墙上贴着张联系卡,“大板镇卫生厕所问题反馈电话”几个字清清楚楚,镇干部、维修师傅的电话,连监督举报电话都列在上头。
“农村不比城里,东西坏了找不着人修,急得慌。贴这卡,就是让大伙心里有底。”苗亿博接着说,“今年咱把所有涉农设施都修了改了,正常用的话,基本不会再出岔子。”
苗亿博还说,镇里村里最惦记这些困难户。前阵子闫铁波病了,家里人都在外地赶不回来,都是村干部和网格员轮着上门照看。用大伙儿的话说,都是乡里乡亲的,谁家没个难的时候,搭把手是应该的。
从院里出来,拐个弯就是几棵枣树,红彤彤的枣子挂满枝。苗亿博抬手够下三颗,擦了擦递过来:“尝尝,咱这枣没打药,比城里超市买的甜多了,还脆!”
枣子咬在嘴里,清甜劲儿直往心里钻。就像这份身边的陪伴,踏实、暖乎,落在日子的细枝末节里,甜到了心坎上。
守护你:“最美庭院”带头干,村子变清爽了
沿河村路向东,一阵机械的轰隆声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路边,一个正在作业的大型设备旁,一户人家门框上悬挂的红色荣誉牌格外醒目——“最美庭院”。牌上清晰列着五项标准:庭院美、室内美、厨厕美、家风美、村庄美,落款是大板镇三家子村村民委员会。
“这是咱村搞的评选,不光看院子干不干净,还看家里和不和气。评上了不光有面子,还能拿积分换生活用品。”苗亿博边说边掏出手机,翻出积分细则给记者看:50多分能换袋食用盐,60多分能选酱油、挂面或纸抽,70多分能换洗洁精加酱油的组合……而像这样的“最美庭院”,全村就只有5户。
记者站在门外向内望去,小院红砖铺地、围墙整齐,花草错落有致。主人齐璐璐大姐热情地迎出来:“来了咋不进屋?快进来坐!不知你们来,都没收拾,别笑话啊!”她嘴上谦虚,屋里屋外却窗明几净、整洁有序,恰是村里人常夸的“正经过日子的人家”。
齐大姐端出一盆鸡心果塞给大家,“吃点果子,自家种的!”说起“最美庭院”,她脸上写满自豪。而提到村里的环境整治,她更是打开了话匣子:“现在垃圾分类咱们可有方法了——叫‘五指分类法’,五个指头一样不落!”她掰着手指数起来:“能烂的沤肥,能烧的当柴,能卖钱的攒起来,砖头瓦块填坑铺路,剩下的才放垃圾桶等村里拉走。这么一分,家家干净、全村清爽!”
告别齐大姐,走在村路上,远山如黛,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苗亿博感慨道:“为了把环境搞好,咱安排俩机关干部一组,包二十户人家,挨家送传单、发垃圾袋,手把手教大伙用‘五指法’分类。整治前,‘门前三堆’是老大难,特别是白色垃圾,刮得满村都是。能有今天这模样,真不容易!现在都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咱这生态好,环境也越来越好,守好这片美丽乡村,就是守好咱每个人的日子。”
记者忽然明白,“六个你”中的“你”,不仅仅是指人,也可以是一条政策、一种努力、一片值得共同守护的土地。
幸福你:芍药花开成海,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你要是早俩月来就好了!那时候咱这儿的芍药花开得跟海似的,老漂亮了,好多外地游客专门开车来打卡!”苗亿博说这话时,语气里有点小遗憾,却满是自豪,说着还掏出手机,翻出当时媒体拍的宣传视频给记者看。
六月的三家子村,是一年里最热闹的时节。五百亩芍药花在太阳底下铺展开,粉的、白的交织在一起,像云霞落在地上,再配上远处的蓝天白云,活脱脱一幅田园画。今年基地还特意引进了观赏芍药和牡丹新品种,把花期从五月底拉长到六月中旬——“就是要让游客愿意停下来,多看看,多待会儿。”苗亿博笑着说。
这片绚烂的花海,不只是好看,更是带动村里发展的“幸福经济”。芍药根是大宗中药材,销路稳得很,现在订单都排到2027年了,每亩纯利润能超一万块。越来越多村民不用往外跑,在家门口种芍药、管花海、摘花头,就能挣着钱。花海带火了人气,也带活了村里的生意——农家乐开起来了,农产品摊位摆起来了,一到花期,村里就热闹得很,“花开时节,人人赚钱”这话一点不假。
不远处的海棠山景区,也悄悄变了样。以前“海棠山上无海棠”的老话,现在早不作数了。上千棵海棠树栽在山上,枝头又开花又结果,树下套种的芍药、玉簪顺着季节开,铺出了一条“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生态道。景区用“花卉种植+生态修复”的法子,不光把山变得更绿了,还带动周边的民宿、特产店一年多挣上百万。
一朵花开,激活了一片土地;一片好景,幸福了一方百姓。产业链越拉越长,开在田间地头,也甜进了老百姓的日子里。
往回走的时候,风里裹着枣香和泥土的味儿,记者忽然琢磨透了:老百姓要的幸福,其实真不复杂——路好走了,厕所好用了,家门口能挣钱了,干部心里装着自家事儿,这日子,就比啥都甜。
(中国农网)
 
© 蒙古贞日报 版权所有     辽公网安备 21092102000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