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了!人没事!”
2025年9月15日13时40分,县紫都台镇保和堂村东南沟的深山密林中,一声呼喊打破了人们持续三天的焦虑。县001应急公益救援队队长闫大磊一个箭步冲上前,紧紧握住老人的手,声音哽咽却坚定:“大娘,别怕,咱们回家!”
这一刻,所有悬了72小时的心,终于落下。
患有小脑萎缩的71岁老人杨凤芝,在深山走失整整三天后,终于被找回。这场跨越7座大山的极限营救,是一场与死神的赛跑,更是一支民间义务救援队用专业、担当与无私大爱谱写的生命赞歌。
闻令而动:一分钟集结,深夜驰援
“老人的情况非常危急,多耽搁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回忆起9月12日19时接到求助电话的那一刻,队长闫大磊语气凝重。求助信息称,紫都台镇保和堂村双庙组71岁老人杨凤芝于当日上午7时上山采蘑菇时走失,老人患有小脑萎缩,身着红色衬衫、蓝色外套、黑色裤子……
时间就是生命。救援队指挥中心瞬间进入应急状态。“我们启动了最高级别响应,一分钟内,寻人启事和搜救接龙就已同步发出。”闫大磊介绍。
11名队员携带专业救援装备火速集结;19时30分,首批救援力量在保和堂村完成汇合;5台保障车辆轰鸣着冲入夜色,向事发地疾驰。20时47分,救援队抵达核心搜救区域,连夜展开地毯式搜索,手电的光束在漆黑的林间交织成希望之网,直至深夜。
全力以赴:三天三夜持续搜救,不放弃任何希望
“山里的情况比想象中复杂,荆棘比人都高,但我们必须一寸一寸地找,不放过任何线索。”队员杨立成回忆道。
9月13日清晨7时30分,7名队员再次深入深山。2台无人机呼啸升空,进行立体化勘查。尽管搜索异常艰难,且只发现了老人老伴的衣物,但搜救决心从未动摇。
9月14日,搜救范围进一步扩大。“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会付出100%的努力。”这是所有队员共同的信念。5名队员持续搜救至当晚20时30分,他们的脚步已然疲惫,但目光依旧坚定。
9月15日8时,第三次大规模搜救行动启动。地面人工搜索与无人机航拍协同作战,拉网式排查每一个可疑区域。转机出现在接到群众提供的关键线索时。“当时,我们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立刻朝着所指的方向冲了过去。”参与最后找到老人的队员苗宇新描述道。13时40分,在一条人迹罕至的深沟中,那个大家苦苦寻找了72小时的红色身影,终于出现在了眼前。
生命至上:七座大山的温情托举
“看到老人时,发现她虽然意识有些模糊,但生命体征平稳,我们所有人的疲惫一下子就扫空了。”队长闫大磊的声音里充满了欣慰。他和队员岳强第一时间上前安抚、检查,队员苗宇新、杨立成、李旭东等人则迅速组装担架,合力将老人从崎岖的山路中稳稳抬出。
这段跨越10余公里、7座大山的返程之路,是救援队员用肩膀和汗水铺就的“生命通道”。当老人平安抵达村口时,等候多时的村民掌声雷动,不少人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而满身疲惫、衣衫已被汗水与晨露浸透的救援队员们,只是默默地整理着装备,准备随时迎接下一次召唤。
锦旗见证:无私奉献诠释救援精神
“要不是你们,我母亲就真的回不来了……你们没收一分钱,拼了命地救人,是我们全家的恩人!”杨凤芝老人的女儿紧紧握着闫大磊的手,激动得说不出更多的话。
为表达这份沉甸甸的谢意,家属特意送来一面锦旗,“无私救援献爱心,危急时刻显身手”十四个金字,熠熠生辉。这面锦旗,不仅是对救援队员专业素养的肯定,更是对这支队伍纯公益、全义务救援精神的最真挚褒奖与生动诠释。
规范筑基:公益不随意,原则铸就力量
成功的救援背后,是严谨的制度保障与团队成员的共同奉献。县001应急公益救援队自2025年7月1日成立之初,就确立了“公益不随意,规范有担当”的建队原则。
全体23名队员(其中包括6名党员)每月主动缴纳队费,为救援物资储备和装备维护提供了稳定支撑;严格的队规则约束着日常行为与出队纪律,确保每一次响应都高效、专业、有序。正是这种自我管理与纪律意识,铸就了队伍值得信赖的救援力量。
截至此次救援前,队伍已累计出队22次,成功救助22人,无论是在山野搜救、水域打捞,还是在寻找走失人员并24小时待命的日常中,他们始终以行动践行使命,用纪律护航温暖,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份坚实的安心。
从紧急集结到持续搜救,从深山寻找到平安护送,县001应急公益救援队用72小时的执着坚守,展现了民间义务救援队伍的如山责任与无限担当。他们没有编制,不领薪酬,却是深山中可靠的“生命灯塔”,用每一次义无反顾的出征,为生命护航,为平安守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