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森,1925年12月28日出生于化石戈镇化石戈村(原魏家村)单家沟屯。作为一名抗美援朝老战士,他为保家卫国立下汗马功劳,乡亲们尊他为“大部队”。
1947年,满怀一腔热血的李树森义无返顾地加入北阜义15区(老二区)区小队,先后参加了大勿兰、岗头沟梁等剿匪战役,为保卫解放区“土地革命”的胜利成果做出了积极贡献。
1950年,李树森参军入伍,成为驻防在原热河省(今河北省承德市)的中国人民解放军19兵团65军195师385团1营3连的一名解放军战士。
1951年1月15日,李树森随军赴朝,至临河与北汉江之间的弹药、被服、机械仓库所在地——志愿军前线各兵团军需的供给站。其间,曾随军三次涉水强渡临城直逼汉城。
一次,他和另外两名战友涉水渡江时,突遇炸弹袭击,导致战友和机关枪全部落入江中。李树森迅速从江水中捞起机关枪扛在肩上,顶着炸弹的轰炸,完成了渡江任务。
面对美军的重重堵截、包围,排长命令9挺机关枪并发,终于杀出一条血路。冲出突围后,他们的机关枪只剩3挺,全连160人,只剩下40人。李树森擦干眼泪,掩埋好战友的遗体,咬紧牙关,抱起机关枪,又冲上了硝烟弥漫、子弹纷飞的战场……
还有一次,李树森所在团奉命攻打美军盘踞的金刚山。李树森刚架上机关枪,一颗子弹从左耳边擦过,顿时鲜血直流。他顾不得擦血渍,扛起机关枪往前冲去,由于深夜无月,地形不熟,掉进深沟里,造成右臂骨折。被救出后送往后方医院疗伤。1个月后,未待痊愈的他便偷偷地溜出医院,赶赴部队,继续请缨参战。
后来,李树森随部队又北渡临津江。数日后,又渡江进驻板门店,并随团负责中国谈判代表团的安全保卫任务。
1953年秋,“停战协议”签订后,李树森随军返回祖国。部队调入山西省大同市,他又参加了轰轰烈烈的矿区建设,历时3年零8个月。
1956年,李树森复员。乡亲们得知他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便给给他一个尊号,叫他“大部队”。从此,“大部队”这个名字代替了李树森,越叫越响、越叫越远。 (柳绍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