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破败的村部、零散的民心、瘠贫的农户,是她面临的“战场”。合并村的隔阂是她遇到的第一道“泸定桥”。如何凝聚民心,让贫困户早日脱贫,是摆在这位年轻“女战士”面前的第一道难关。
决战“腊子口”:民生攻坚,寸寸力克,步步关情
长征路上腊子口险峻,而程丹面临的是一场场民生攻坚。
2018年,协调口腔医院来义诊;2019年,帮贫困户争取每月 500 元助学金;2020年夏,推动 400 户村民喝上自来水……这是村民李大姐家墙上贴着的一份“感恩清单”,一笔一划都是李大姐亲手写上去的,也见证了程丹民生攻坚的真实印记——
依托中国医科大学资源,她将口腔义诊送到田间地头。2019年爱牙日,她蹲在幼儿园,为80多个孩子逐一涂氟,兜里塞满自费购买的牙刷和玩具……
2020年中秋节,程丹正提着月饼走向五保户王大爷家……
那一刻,白衣天使的圣洁与黑土地的厚重,在她俯身躬耕的瞬间完成神圣交融。
“多澜驿站”党建基地落成时,她踩着梯子布置展板。为赶在建党99周年前完工,她带施工队鏖战半月。
程丹说:“党建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得让党员有地方议事,让群众能找到党组织。”当时,一位老党员抚摸着驿站里的党史展板,眼里闪着光。
这座驿站,成了阜新党建示范点,更成了她扎根群众的“陕甘宁根据地”。
党建引领:红歌聚心,从陌生到血脉相连
3年间,记者见证了她如何将“陌生”化为“血脉相连”:2018年夏天,王府镇辉彤村部破天荒响起激昂的合唱。记者循声而至,见程丹马尾高束,正领着一群统一穿着红色演出服的村民,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演出服装和纪念品都是程书记自掏腰包购买的!”村书记感慨地说。
辉彤村是合并村,以前两村村民各过各的,从没一起参加过集体活动。谁知,这个合并村历史上首次集体亮相王府镇红歌赛,竟捧回二等奖。
当老党员紧握她的双手哽咽道“多少年没这么热闹了”时,记者知道,她已夺下新长征的“泸定桥”。
亲情天堑:200公里归途如雪山草地
程丹常年扎根辉彤村,200公里归途成了望不到头的“天堑”。亲情的牵绊,是程丹长征路上最难的“雪山草地”。女儿绵长的思念,只能缠绕冰冷的电话线和模糊的屏幕。当丈夫默默打包行李说出“让孩子去阜新的幼儿园上学吧,不能总当‘电话里的女儿’”时,程丹蓄满的泪水瞬间决堤。那一刻,同样身为人母的记者,深知那无法言说的亏欠有多沉、有多痛……
2021年,程丹期满离别时,辉彤村已焕然一新:20万元修缮的自来水管网流淌清泉,50万元集体经济项目落地生根,“多澜驿站”党建基地迎来了700余人的参观学习。村部门口“脱贫示范村”的牌匾,是她留给这片土地的最好勋章。
再次出征:振兴路如“陕甘会师”
2024年4月,记者在十家子镇南甸子村的泥泞里采访,远远地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她正蹲在泥地里和施工队比划着什么。走近一看,竟然是程丹。她指着脚下坑洼的路说:“下雨天根本没法走,必须打通这700米!”
为打通牤牛营子屯的“断头路”,她连续半年奔波协调。当推土机开进村庄时,村民老石拉着记者指向新路基:“路通了,咱农货就能卖上价喽!”
这片土地,正因她的坚持迎来“陕甘会师”般的希望。
村事延展奉献情
7年过去了,她眼角多了细纹,但那股较真劲儿一点没变。南甸子村的村部年久失修,她爱人的朋友捐了3万多元对其修缮;农家书屋缺书架,她自己开车去沈阳家具市场挑款式;有村民突发疝气没钱住院,她当场垫付 2000元医药费……82岁孤寡老人接过她送去的粽子哽咽:“感谢程书记……”
5月底,记者去采访美育浸润活动。看着她忙碌的身影,记者忽然想起了7年前,她在王府镇辉彤村给儿童涂氟时的样子——那份耐心与眼里的光,从未改变。
村部监控无意拍下深夜一幕:她蜷在书架旁睡着,手边摊着未写完的修桥申请。
这微小的背影,承载着千钧之诺,恰似当年红军长征路上的小憩……
薯田躬耕品牌路
走进红薯基地,南甸子村党总支书记高朋感慨地说,为打开销路,程丹带着样品连赴四场推介会,连丈夫都被“征用”设计包装。
注册“南甸嘉源”品牌、建储藏库、购直播设备……秋收时,她手捧沾泥红薯在镜头前卖力吆喝。村民笑叹:“程书记比网红还拼!”
田埂上,程丹与农户查看庄稼长势的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很长。
稚子病榻抉择难
长征路上,总有艰难抉择。2024年腊月,女儿高烧不退,电话那头孩子强装镇定:“妈妈,不用回来……”她攥紧手机,坚持忙完工作才踏上归途。
在沈阳一所小学的教室里,那个曾深夜对着视频哭找妈妈的小女孩,用稚嫩的画笔早已绘出妈妈守护的“新乡村”:宽阔的公路、满载“南甸嘉源”品牌农产品的卡车、笑容灿烂的村民……画角有一行小字:“欢迎大家来我妈妈的南甸子村!”
往昔分离的委屈与视频里模糊的田野,终在孩子笔下,凝结成清晰的希望图景。
“长桥”无言:长征继续……
记者曾问她:“两次驻村,图什么?”她指向刚竣工的北甸子桥说:“桥通了,心就近了。”话语朴素,却似响锤,敲在记者的心上。
离别南甸子村那日,夕照熔金,泼洒在新修的道路上。她立在红薯田垄间挥手,身后延伸的路网,在暮色中宛若一座无形的长桥,连接着城市与乡土,理想与现实。
记者感言:
5年,两度奔赴蒙古贞大地,程丹在这场没有硝烟的长征中,将“第一书记”四个字,刻进土地的肌理,也刻进岁月的长河。当一些人追逐“短平快”的浮光掠影,她选择匍匐于时间的纵深,如长征队伍一般,一步一履皆向前。
从辉彤村“多澜驿站”飘扬的党旗,到南甸子“红薯产业链”升腾的炊烟,她将人心聚在党旗下。
乡村振兴需要怎样的脊梁?程丹用背影作答:俯身,她是跨越天堑的桥;挺脊,她是挡住风雪的梁。
这些年,我追随她的足迹,那些烙印心底的瞬间,如长征路上的篝火,始终炽热。辉彤村老人那句“程书记比亲闺女还上心”的哽咽,是她攻下的“泸定桥”;南甸子孩童那声“程妈妈”,是她走过的“草地”;多澜驿站里参观者写下的滚烫心语,是她会师的“吴起镇”;还有秧歌队欢笑震落霜花的夜晚,是她与乡亲共饮的“赤水河”。
也许还会有人问:是什么让一位城市女性,两度将根深扎于穷乡?我想答案,不在宏大的叙事里。它在她沾满泥土的鞋底上,在那些自掏腰包却轻描淡写的账单里,更在村民们无声竖起的大拇指间。而这五年驻村,她以脚步丈量土地,用真心沉淀信任,在泥土中播种希望,在风雨中坚持向前——正如长征不是一日之行,振兴并非一人之功。她把青春压进枪膛,瞄准的是贫穷的堡垒,射出的是共富的曙光。
如今,我的镜头依然追随着她。画面之中,除了新修的村部、畅通的道路,更有了越来越多年轻而坚定的身影。他们正沿着她走过的桥、点亮的灯,奔赴而来,汇成新的队伍。
蒙古贞大地的故事,远未终章。而像程丹这样,以心为桥、以行证道的人,正是这个时代最澎湃的长征诗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