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尽管室外寒气袭人,但大巴镇二门得力村的葡萄暖棚里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工作人员在棚内穿梭忙碌,认真开展果树管护作业。镇党委副书记、农学专业出身的“技术书记”杨志福,正和村民一起探讨春季果园管理和提质增效的相关话题。
在二门得力村,村民尝试过传统作物种植,但收益低、销路窄,很难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2024年,杨志福主动请缨担任包村领导,与包村干部郭义昉组成“攻坚小组”,研究盘活村闲置土地资源——4栋暖棚。他们跑遍盘锦、长春等葡萄主产区,最终锁定“蓝丰香甜园”这一新品种。
就选择种植“蓝丰香甜园”这一新品种葡萄的原因,大巴镇二门得力村包村干部 郭义昉介绍,“这个品种葡萄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是抗病能力强,很少生病。第二是产量稳定,亩产比较高,每串都能达到3斤以上。第三是甜度高,口感好。第四是耐运输,在运输途中不易坏。”更关键的是,该品种葡萄在北方种植稀少,可与普通葡萄错峰上市——6月底上市,每斤地头价就能卖到14元,价格是普通葡萄的3倍。一场“大棚革命”就此拉开序幕。
二门得力村的葡萄暖棚还配备了先进的自动温控系统,通过手机即可随时随地调控大棚内的温湿度,做到冬天能加温、夏天能遮阳、土壤湿度不足立刻滴灌,可为葡萄生长提供优越的生长环境。杨志福还为记者现场演示了智慧温控系统,他掏出手机轻点几下,大棚顶部的通风口缓缓开启。“现在是吐穗关键期,温湿度必须精准控制,手机远程操作省时又省力。”杨志福介绍。
作为农学专业出身的“技术书记”,杨志福在葡萄种植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在田间成立办公室,传授种植技术给村民。在他的带领下,二门得力村逐渐培养出了一批“土专家”,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为了提升葡萄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二门得力村采取了多种销售策略。他们计划以采摘园的形式吸引游客,让游客亲身体验采摘葡萄的乐趣。同时,他们还计划通过线上销售平台,将优质的葡萄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杨志福介绍,“今年的葡萄因为是第一年坐果,每个棚的产量1000斤,4个棚的总产量就是4000斤。去年每斤14元,今年按照最低每斤10元计算,收入可达4万元。如果来年可以大批量坐果,一个棚产量可达7500斤到8000斤。按每个棚产量7500斤、每斤10元钱计算,一个棚收入就是75000元钱,4个棚收入就是30多万元,经济效益前景很好。”
这边,葡萄暖棚内生机盎然,另一边,村部后侧的鸡心果园同样焕发着蓬勃的生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眼下正是果树修剪的黄金时节。对果树及时进行修剪,可以减少养分消耗和病虫害,使枝条壮实、树形整齐,提高果树的发芽率和坐果率。果园里,五六位村民正在忙着春剪。他们手中的剪刀在树枝间灵活穿梭。
杨志福介绍,“二门得力村现有50亩精品鸡心果园,院内现有果树4000棵,今年第一年坐果,预计产量6万斤左右。鸡心果往年价格2元每斤,按1.5元每斤计算,收入可达9万元。目前,鸡心果线上预订近1万斤,不愁销售。暖棚葡萄和鸡心果园这两个产业能给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45万元左右。”
产业发展红利直接惠及村民。据介绍,2024年,村集体雇佣当地村民750人次,参与暖棚葡萄和鸡心果园的日常工作。每人每天的工资在100元至150元之间,为村民创造了可观的劳务收入。乡村振兴不是“单打独斗”,而要“多点开花”。望着大棚里生机勃勃的葡萄藤,杨志福目光坚定。
谈及二门得力村的未来发展,杨志福介绍,“二门得力村的整体规划是整村推进田园农业综合体项目。项目预计需要10年或者8年完成。通过逐步推进,实现3年一小变,5年一大变,8年彻底变。田园农业综合体项目主要是以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设施农业为主。具体地说,就是把农业田园化,以点带线扩面,利用几年时间,把二门得力村打造成生态宜居、环境优美型乡村。”
如今,二门得力村的“甜蜜事业”已抽枝展叶,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一曲科技赋能、产业联动的振兴协奏曲正渐入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