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小小积分,记录的是善行义举,激发的是参与热情。它把文明善行变得可衡量、可兑换,改变了以往“干部干、群众看”的局面,让村民在共建共享中收获实实在在的成就感。
治理入微——“村里想的,都是咱们盼的”
秋阳和暖,几位村民拎着水桶,有说有笑地在净化水机前排队。“这水甜呐,跟买的没两样!”白大妈一摸冰凉的水机,笑得眼角漾出了皱纹。
村里给每个屯都配了台“幸福水机”。从选点到安装,老党员、村民代表全程盯着。“城里人喝纯净水得花钱,咱们拐个弯就能免费接上!”村民们心怀感激,还自发轮流打扫维护,“村里为咱们想得周到,咱也得好好爱惜。”
更贴心的是,全村731户被划成8个网格,每个网格配一名女网格员。她们被村民亲切地称为“八姐妹”。80岁的周桂兰老人不太会用手机,网格员刘妍上门帮她完成高龄认证;村民家里的牲畜有跑出去的,网格员都出门帮着找寻;两家村民地头闹纠纷,她们带把卷尺几句暖心话,就能化干戈为玉帛……
一桩桩小事,看似微不足道,却像一股股暖流,汇成了整个村的温度。从“各扫门前雪”到“共护一村洁”,从“办事难”到“心相通”,小新立屯村用最朴实的智慧诠释着:乡村治理的真谛,就藏在日常的柴米油盐中。
村容焕新——“路修到家门口,心也亮堂了!”
从2021年起,村里就协调多方资源,分批改造土路,一段一段啃“硬骨头”,如今走进小新立屯,平坦宽敞的水泥路通到每家每户。
垃圾处理方面,村里推行“五指分类法”:能变卖的变卖,能燃烧的燃烧,能沤肥的沤肥,能填坑掩埋的掩埋,不能处理的暂存后统一回收。保洁员会定期开着三轮车,沿着固定路线收取垃圾。“以前土路坑洼,雨天一脚泥,柴火垛旁塑料袋刮得像小旗子。”村民刘平望着整洁的村道,“现在心里敞亮,垃圾都自觉装袋,等保洁员来收。”
从泥泞土路到水泥大道,从杂乱到整洁,村容之变不仅是面貌更新,更是村民生活习惯与精神风貌的整体提升。基础设施的改善直接带来了生活品质的提高,而环境的持续美化又反过来促进了村民文明习惯的养成。
文化扎根——“唱的是咱们自己的日子!”
夕阳把文化广场的影子拉得老长,伴随着欢快的音乐,一群身着鲜艳服装的村民翩翩起舞,周围观众掌声不断。
这支成立了11年的小剧团,如今已有30多名成员,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56岁。农忙时各干各的活,农闲时刘辉就组织大家排节目。她们自编自演的舞蹈、小品、评剧不仅在村里演出,还走进附近敬老院,为老人送去欢乐。
74岁的宋桂英是小剧团的“台柱子”。她和女儿、外孙同住,家庭和睦。加入剧团后,她身体更硬朗了,朋友也多了。她和团员们一起把村容整治、邻里和谐等内容编进节目,用百姓语言传递文明新风。小剧团名气越来越大,还登上了阜新市春晚。“我们不图挣钱,就图个乐呵,也让更多人看到咱农村人的精气神!”团长刘辉话语中满是自豪。
一支乡村小剧团,不仅是文化娱乐的载体,更是文明传播的舞台。村民通过自编自演的节目,把村规民约、好人好事融入歌舞笑声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乡风民俗,让文明种子在乡村沃土中生根发芽。
未来可期——“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如今的小新立屯村,环境美了,日子甜了,人心也更齐了。村里正计划借助本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让乡亲们的腰包更鼓、生活更好。
“得巩固好治理成果,让大伙得更多实惠。乡村振兴急不得,得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刘玉民语气坚定。
从一首护井谣唱出共建心声,到一张积分卡记录善行义举;从一支小剧团演绎文明新风,到一条水泥路通抵家家户户;从一个网格服务万家灯火,到一口清泉滋润百姓心田——这里没有轰轰烈烈的“大手笔”,却有着细水长流的“治理温度”。
乡村振兴要立足村民需求,把一件件小事做好,在一个个细节上用功。这种扎根泥土、贴近民心的治理智慧,正让小新立屯村这个辽西小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