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明的瑰丽长卷中,每一块玛瑙都承载着大地与匠心的对话。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这座被誉为“世界玛瑙之都”的塞北明珠,正以玛瑙为媒,以“产、文、旅”三重协奏,奏响传统工艺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的振兴乐章。
一脚能踢出一块玛瑙石头来,这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是轻而易举的事。而地处沈阳、锦州、阜新三市交界的十家子镇,更是“中国玛瑙第一镇”“世界玛瑙之都”的核心区,是辽宁省内惟一一家国家级玛瑙特色小镇和省级重点镇“二镇合一”的产业强镇。
地质的馈赠成就了十家子镇的独特地位,亿万年前的地壳运动与火山活动,孕育出储量丰富、质地温润的玛瑙矿藏。如今,十家子镇年吞吐玛瑙原石近2万吨,交易额超3亿元,占据全国玛瑙原石交易量的85%,稳居东北之首。现存于战国红市场的“玛瑙王”,重达数吨,色泽瑰丽,成为阜新玛瑙产业的象征。
作为国家级特色小镇、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十家子镇汇聚了国内最大的玛瑙交易市场——战国红市场和福光玛瑙城,入驻玛瑙加工企业超3000家,带动就业近5万人。2024年,玛瑙产业产值17.6亿元,同比增长10%,玛瑙产业销售额突破15亿元大关,同比增长9.3%。
创新驱动,激活产业动能。2024年,十家子镇与辽宁工业大学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推动玛瑙雕刻技艺与材料科学结合,开发出“玛瑙+黄金”高端文玩系列,产品附加值提升30%。与中国黄金集团有限公司的深度合作,更让“金镶玛瑙”品牌打入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从规模到销路,十家子镇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玛瑙制品交易中心和玛瑙加工聚集区。
电商赋能,抢占新赛道。在“直播经济”浪潮中,十家子镇率先布局,打造“辽宁省电商直播示范基地”,培育网红主播千余人,年线上销售额可突破12亿元。快手、抖音基地分仓的建立,对接“小红书”“微拍堂”等新兴平台,叫响“第一书记云带货”等创新模式,让“十家子玛瑙”从线下集市走向全球市场。
玛瑙不仅是商品,更是文化的载体。把产业文化变成文化产业一直是阜新县孜孜以求的实践和锲而不舍的追求。近年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以“玛瑙+文旅”为主线,连续举办18届玛瑙文化旅游节,以节庆经济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力促三产融合,吸引游客超15万人次,带动餐饮、住宿等三产融合。千亩八宝海棠休闲度假区、闾州古城文化园等项目的落地,将玛瑙文化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形成“一核三心一长廊多田园”的全域旅游格局。
2006年,阜新玛瑙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因色施巧、俏色巧雕”的技艺精髓,在当代匠人手中焕发新生。
出精品,必有奇才。玛瑙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撑。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拥有庞大的玛瑙技术人才储备,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3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500人,中级以下技师1500人,成为玛瑙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大师们的作品已摘得国内珠宝玉石最高奖项“天工奖”11项金奖。
目前,十家子玛瑙产业基地业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玛瑙产业化链条,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原料采购和销售网络相对独立,并成为全国最大的玛瑙交易中心和加工、集散地。目前,全县积极推进玛瑙原石交易中心、会展中心建设,并投资25.4亿元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全力打造“国际玛瑙原石交易中心”。
好创意、出精品,永远是赢得市场的必备利器,更是玛瑙人不断追求的晋阶目标。下一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将依托“管委会+国有集团”模式,深化与高校、企业的合作,推动玛瑙产业向设计研发、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同时,瞄准艺术品、时尚文创等新领域,让玛瑙从“饰品”升级为“艺术品”,在全球市场绽放“晶”彩。
(《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 王官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