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乡村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现代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当地的财政收入,还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发展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有效手段。要不断更新乡村振兴观念,深入挖掘乡村发展历史和特色文化,结合生态特质,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什么是“三色一特”?
乡村旅游多是以红色文化游、绿色生态游、历史文化游、特色民俗游为载体,形成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和乡村经济发展新业态。
这里,且把红色文化资源称为“红”,把绿色生态旅游资源称为“绿”,把历史文化资源称为“古”,把特色民族文化称为“特”,挖掘好“红”、“绿”、“古”、“特” (以下称“三色一特” )文化资源,按区块把“三色一特”资源融汇包装,推进文旅产业全链条融合创新,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我县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底蕴厚重。抗日战争时期,涌现出金子明、徐福、苑九占等很多抗日英烈。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成立县大队,1946年成立蒙民大队。旧庙镇留有辽西四地委旧址,陶铸夫妇曾在这里工作和战斗。我县是全国较早进行土地改革、建立人民政权的区域。阜新是新中国的重要煤电基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县从实践中总结提出“毛岭沟封山育林、塔子沟河边造林、招束沟坡耕地治理”的“三沟”经验。后来,涌现出学习推广“三沟”经验的综合典型——白玉都,形成了以“三沟一都”为代表的“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经验传承。1954年春,我县荒山人工造林4500亩,并成为我县大规模荒山造林的开始。第一条人工营造的油松林公路绿化带,就在205国道旧庙镇到福兴地镇段诞生,全长22公里。
绿色文化是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文化。绿色文化是乡村振兴转型的关键,包括乡村休闲旅游和生态农业,也是乡村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县地处医巫闾山余脉与努鲁儿虎山余脉的交错地带,有大小山头4483座,是细河、绕阳河的发源地,也是辽河重要支流厚很河的发源地。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森林生态系统得到快速恢复。尤其是1964年“三沟”经验的推广和“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建设,在乌兰木山、西驼驼山、东骆驼山、海棠山、老鹰窝山、伊马图山、大青山、青龙山、关山、水洞山、锅底山等地形成了秀美怡人的自然景观,建立了海棠山、老鹰窝山、关山自然保护区。1991年,国家批准成立海棠山国家森林公园。尤其是细河源、绕阳河源治理工程的建设,重现青山绿水,景致美不胜收。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周家店林场是联合国和美国、德国等十几个国家研究考察荒山造林的基地。
绕阳河、细河发源于东骆驼山、察哈尔山。经过治理,其源头成为吸氧、休闲、观景的好去处。
细河流经阜新市区汇入大凌河,是阜新的母亲河;绕阳河流域多条支流遍布我县东部、东南部,一路向南,在盘锦入渤海;柳河的重要支流厚很河,源于县域中北部,毗邻科尔沁沙地最南缘。绕阳河、柳河、大凌河三大水系中,建有碱锅、佛寺、八宝海、友邻、花朝老、巴扎兰等水库,蜿蜒曲折的河道形成多处自然湿地,与山峦、森林一起形成迷人的美景。
全县初步查明的古树名木有500多株,并颁布《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予以保护,是重要的古绿兼有资源。
宜居宜业的绿美乡村建设,“三北”防护林工程的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示范工程区建设,国华乡、大板镇、富荣镇、新民镇、卧风沟乡的庭院经济建设,让我县的乡村走上生态资源与文化、休闲、农业相融合,康养文化旅游、生态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发展之路。
“古色”文化主要是指带有古典色彩和韵味的文化。我县有着悠久的历史,有8000年的查海文化遗址,第一条石龙诞生的地方;有海棠山摩崖造像,是喇嘛教黄教的发祥地;普安寺、瑞应寺、佑安寺、德惠寺、三丰故里、古懿州城、柳条边、新民石长城、敖包等历史文化古迹,底蕴丰厚。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古贞特色民俗文化异彩纷呈。
蒙古贞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民族文化现象,有其独特的文化体系支撑。一是民族语言体系;二是文化艺术体系。蒙古贞素有“歌的海洋”“安代舞的故乡”“蒙古剧的发源地”之称。蒙古族文化艺术异彩纷呈、独具特色。仅从目前被列入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艺术种类看,国家级的有蒙古族乌力格尔、东蒙短调民歌、蒙古勒津蒙医药(血衰症疗法);省级的有蒙古勒津安代、蒙古勒津祭敖包、蒙古勒津好来宝、蒙古勒津婚礼、蒙古勒津刺绣、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蒙古勒津蒙古剧,还有那达慕,睦邻节等,这些民族艺术形式涵盖音乐、舞蹈、曲艺、民俗、医药等多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阜新蒙古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优秀而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成果;三是风味饮食体系。阜新蒙古族进入农耕时期后,饮食习惯发生了深刻变化,形成了既有别于其他民族又有别于草原蒙古族饮食习惯的风味饮食体系。据一位专门研究民族文化的学者介绍,阜新蒙古族饮食风味食品达50种,其中有蒙古族馅饼(一种阜新蒙古族300多年前独创的风味食品)、手把羊肉、猫耳朵汤、牛犊子汤、喇嘛炖肉、喇嘛糕等。四是民风民俗体系。阜新蒙古族民风淳朴、民俗众多。仅以祭祀和节庆习俗看,既有蒙古族祭天、祭敖包、祭火神等习俗,又有祭“商什”树、祭石磙子(祈求磙子来年磙来万石粮)等习俗。
为什么要发展“三色一特”乡村旅游区块?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发展“三色一特”文化乡村旅游有着坚实的自然资源基础,发展“三色一特”文化旅游会给乡村振兴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是能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乡村旅游地区常常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在确保突出其生态价值的原真性的同时,挖掘其在景色观赏、功能区隔、商业增值、文化创意、消费场景、社会教学、生态保护、生活保障、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原真性价值,从而进行科学定位和有效的文旅融合。发挥当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推行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常态化保护绿水青山,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把生态环境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为城区居民提供周末休闲旅游的去处,开发一日游、两日游短线游,通过家乡“三色游”,增强爱祖国、爱家乡意识。
二是能够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可以提升地方知名度,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更快提升地方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为保护和传承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提供人、财、物的支持。
三是形成新业态,培植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和谐,还能促进相关产业的繁荣,如交通、住宿、餐饮等,还能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怎样发展“三色一特”乡村旅游区块?
一要统筹兼顾,整体规划,区块包装。
由政府牵头制定具有宏观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开发规划,地方政府根据各自地方特点,划分发展区块。结合各地绿色文化,深挖红色文化,探究古色文化,发展“红色+古色+绿色十特色”三色文化体,打造品牌文化,把“三色文化”资源有机地、科学地融为一个整体,保障“三色文化”旅游区块有序发展。在科学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前提下,制定出高起点、高标准、高档次的开发规划,是实现乡村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按大区块说,以县城为中心点,建立游客集散中心,将县域分为南部、东部、西部、北部四大区块,并将四大区块融汇,形成区块点网,把“三色一特”资源按区块整合,形成乡村旅游业链条。
南部区块以海棠山风景名胜区,即海棠山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向南有青龙山、大板三河釆摘园区、国华采摘一条街;向西有八石谷子、满土沟;向东有白泉景区、衙门敖包园等,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民族习俗资源丰富。
东部区块,以查海文化遗址为核心,向北为绕阳河源头、老鹰窝山宫家洼第一块人工林造林地、白玉都推广“三沟”经验综合典型示范区、细河源头;向东南有锅底山,可望十几万亩林海;向东有碱锅水库;向南链接关山旗敖包、千年古枫、“三沟”经验发源地之一招束沟拉格拉村;向东有张三丰故里、懿州古塔;北接蒙民大队纪念馆。
西部区块以佛寺为核心,连接佛寺水库、东梁温泉城、“三沟”经验发源地毛岭沟、塔子沟,乌兰红司令纪念馆、大青山、伊马图山,向西北连接西骆驼山、佑安寺。
北部片区有乌兰木图山、第一条油松人工林绿色通道、福兴地沙地治理示范区、旧庙红色记忆馆等。
把丰富的资源按片区整合,做好包装,并相互贯通。长线游与短线游相结合,打通从县城中心到片区旅游的最后一公里,彻底解决交通不便的问题。
二要整合资源,“三色一特”联动。
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和市民休闲旅游需求,深入挖掘乡村的民俗民风、历史文化、生态资源、山水风景等旅游资源潜力,发展休闲观光、体验娱乐、科普教育、健体康养、民俗民宿等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特色美食,把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与红色旅游资源、绿色旅游资源及乡村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系列旅游文化品牌,打好“‘红色、古色、绿色、特色’三色一特”旅游品牌,以“红”带“绿”,以“古”促“绿”,以“特”增“绿”。
三要培养高水平、高科技文旅人才队伍。
要与时俱进,大力培养本土文旅产业的高端人才,在旅游信息沟通、专业人员培训、旅游精品策划等方面进行全面谋划,加强交流,做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利益共享,提升“三色文化”文旅融合人才培育的质量与效益,积极扶持和奖励优秀文化人才和文艺作品,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机制和氛围。在宣传营销方面,可以采取艺术采风、记者走访、专家观摩等方式,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联通的品牌宣传态势。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的综合作用,丰富游客体验,塑造“三色文化”文旅融合品牌形象。同时,通过电商直播带货等模式扩大特色产品销售,既让村民足不出户获得收入,又宣传乡村特色文化,提升村民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郑庆山 高 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