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致全市返乡农民工朋友的一封信
  以教育科研为引领 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建议
 
 
 
数字报首页
 
 
下一篇>> 2021年02月08日
 
在政协阜蒙县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的发言——
以教育科研为引领 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建议
张瑶春
2021-2-8
 

张瑶春,女,满族,共产党员,1966年6月出生。1986年8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高级教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调研员,辽宁省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多次被辽宁省教育厅授予“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县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现任阜蒙县教育服务中心科研部主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第十四届委员会教育界委员。

 

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的教育科学研究,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向教育科研要质量、要效益,走科研兴师、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之路是我们迎接挑战,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一、教育科研工作基本情况

我县是“辽宁省科研兴教十强县”,教育科研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科研兴师,科研兴校,科研兴教”是我县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发展战略。 “十三五”以来全县共承担国家、省、市、县级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187项,其中承担国家级课题1项;省规划课题81项;市级规划课题19项;县级课题86项。参研教师3500余人次,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0%左右,有近70%的校长主持过1-2项以上国家、省、市级课题,中层管理人员、教研组长、一般教师和专职科研人员50%以上都主持过县级以上课题。教育科研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真正实现了“科研与教研活动相结合、科研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科研课题与教研问题相结合”,形成了“教育科研大众化,科研管理网络化,科研队伍层次化,科研活动日常化,科研措施制度化”的教科研特色。

二、教育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缺乏教育科研意识。

一是部分校长没有充分认识到教育科研在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提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没有把教育科研作为学校的常规工作来抓。对课题的实施过程、结果评价缺少统一指导,未能充分集中集体智慧,形成合力优势。二是部分中老年教师缺乏教育科研意识,存在守旧心理。他们在教师角色转换、学生评价、教学管理等观念上比较保守、陈旧,习惯于走老路子,苦干有余,创新不足。三是目前课题多以校际研究为主,受主持人能力、经验、眼界等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导致一些研究成果含金量不高,一些好成果推广力度不够。

(二)教育资源相对不平衡,导致教师队伍科研能力不足。

我县义务教育仍存在农村教育资源“多而不优”,城内教育资源“优而不足”的矛盾。中老年教师原学历偏低,通过函授和自考学习学历虽然达标,但底子比较薄,研究能力与全日制大专以上毕业生在研究高度、深度上有很大差距。这些老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文字表达能力明显不足,缺乏对信息的分析、评估、提炼等信息处理能力,缺乏对过程数据的提炼并上升到一定高度的能力,科研成果含金量偏低。近几年,我县在特岗教师招考政策上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补充了研究力量,但体音美教师依然短缺,致使体音美领域在科研上出现短板。

(三)教学装备不能满足教育科研的需要。

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先进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智能化教学设备融入教学全过程,使教学内容、形式更加多样化。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多方位、多视角展开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与建构。我县农村小学网络教学班班通设备急需升级、计算机设备短缺,无法实现网上同步教学,由于教师备课电脑不足导致课题过程性材料丢失现象严重。此外,教育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缺少对教育科研的激励机制,对教育科研成果的奖励不到位;教师缺少专家指导,导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水平偏低。

三、工作建议

(一)提高科研意识,注重教育科研均衡发展。

建议校长带头开展课题研究,成为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表率。通过抓课题研究质量,切实把“科研兴校”理念落到实处。提拔学识渊博、踏实认真的年轻同志担任科研主任。建立健全各项教科研管理制度,包括对教师的科研工作要求、科研工作的考核奖励、课题组工作职责、经费管理使用办法、课题研究过程管理与检查等制度,规范教育科研行为。未来2-3年我们将重点扶持薄弱学校,建立农村学校区域发展共同体,构建学校办学资源有效整合策略。鼓励开展跨校研究,打通学校之间的文化界限。通过区域研训活动、研讨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分享校际优质教育资源,交流校际优秀管理理念与经验,校际之间取长补短同步成长,最后形成一个互助、协作、发展的教育联盟。充分发挥我县窗口学校(实验小学、蒙古族实验小学等)的引领作用,构建“一带一路”协作发展联盟校机制。从而,提升办学品位,缩小城乡差距。

(二)立足本土、发挥优势,提升教师科研素养。

教育主管部门要跟踪培养,打造专家型教师团队。充分发挥《阜蒙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评审专家库》中教育科研专家的示范、引领、指导作用,建立“一对一”跟踪培养机制,有针对性地指导、引领青年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帮助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难题,突破研究瓶颈。引领教师将实践经验上升为有一定理论与实践价值的教育科研成果。利用2—3年时间打造一支年轻的教育科研骨干团队,使青年骨干教师在“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中逐渐由经验型转向研究型、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建议招聘特岗教师向体音美倾斜,补充该领域的研究力量。

相关部门要组织精准施训,提升队伍研究能力。针对校长、科研主任、科研骨干教师开展强化科研意识、用教育科研理论指导教育教学、指导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等方面的培训;针对普通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基本操作程序的基础性培训。此外,聘请优秀课题主持人对科研课题的整个实施过程、实践经验、实践感悟、收获等进行分享,让每一位教师切实感受到教育科研在课堂教学改革、班级管理、教师成长中的驱动作用,提升我县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科研素养。

(三)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

县人民政府及其相关责任部门应设立教育科研专项经费,加大对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投入力度,改善学校的科研条件。学校科研室配置必须的科研设备,配备教师专用电脑。同时,还要建立科研成果奖励与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另外,要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学习借鉴省内外先进的教育科研理念和成功经验,拓展我县教育发展的新思路。而且,要将有价值的教育科研成果在全县进行推广、应用,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科学、合理、全面、有效的督导评估细则提供科学依据,为我县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贡献。

 
© 蒙古贞日报 版权所有     辽公网安备 21092102000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