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刚刚通过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评审中,查海遗址作为东北三省唯一代表,成功纳入国家考古遗址名录。这不仅是对查海遗址历史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可,更是阜新文物保护事业发展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查海遗址8000年前升起聚落炊烟,是西辽河文明起源的发端,其文化内涵与重要性,可与仰韶时代、龙山时代相提并论,因此有学者提出将距今约7000年至9000年这一阶段以查海遗址命名,称为“查海时代”。查海是红山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不可或缺的部分,为我国一万年的文化史提供了考古学实证。
从远古走来,为当下赋能。借助查海遗址喜提“国字号”立项的契机,阜新市将以阐释查海遗址价值内涵为核心思路,结合查海资源禀赋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科学有序开展相关建设,确保与周边环境风貌协调,力争把查海公园打造成极具辨识度的城市IP的同时,使其成为推动阜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未来,随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查海之光必将愈加璀璨夺目。
凭硬核实力跻身“国字号”
能够跻身“国字号”名单,硬核实力是关键。可考古实证我国一万年的文化史,是查海遗址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从阜新市内向东出发,驱车40分钟左右,即到达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镇北查海村西南约2.5千米的查海遗址。遗址南侧约50米处,是土红色仿半地穴式房址的查海遗址博物馆,这种“原生态”的设计,旨在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浑然一体。
这座专题遗址博物馆,通过馆内基本陈列“八千年查海文化展”和馆外遗址本体展,将这处距今约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聚落遗址,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和保护。
“查海遗址于1982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被发现,先后经历了7次发掘,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玉器、动物遗骨和植物碳化物,以及房址、窖穴、墓葬、祭祀坑、龙形堆石等遗物和遗迹。房址东西成排、南北成行,布局井然有序。”阜新市查海遗址博物馆馆长李井岩介绍,这说明在查海时代,人们已结束风雨漂泊的生活,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陶器,进行农业耕种和家畜饲养,并崇尚玉器,有了成熟的龙崇拜,开始了真正较为稳定的农耕定居生活,在自己营建的聚落中,创造出灿烂的查海文化,为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下转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