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昔日市级建档立卡贫困村到如今村美民富的小康村,从年人均收入2015年底的3114元到2020年底的3万多元……近年来,于寺镇官营子村将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推进乡村振兴有机融合,通过抓脱贫、兴产业、富村民、促振兴,奋力走出高质量发展的“蝶变之路”,于 2016 年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摘帽”。在实现脱贫“摘帽“的基础上,官营子村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蝶变”成为村集体年收入100万元、人均年纯收入超 3 万元的小康村,打造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官营子模式”, 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阜新路径”。
打造“一点带四区”产业布局,推动实现产业兴旺
——以庆年家庭农场为“圆点”,实现土地集中规模经营。2013 年,时任村主任张庆年带头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庆年家庭农场”,采取承包、代耕和入股 3 种方式,从村民手中流转耕地 1.6 万亩,划分为高效农业、花生、大豆和玉米托管 4个种植区,并配套完善灌溉设施,购进大型农机具 100 多台(套)。
——建设“北区”设施农业基地,实现人均一亩“旱涝保收田”。2011 年,官营子村开始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先后争取投入各类资金 4000 万元建设高标准蔬菜大棚 1000 余栋,占地 3100 亩,超过“户均一栋棚、人均一亩旱涝保收田”标准。
——建设“东区”牲畜养殖基地,彻底改变“人畜混居”生活方式。2020 年,以兴建住宅楼小区、推进村民集中“上楼”居住为契机,争取投入资金 2000 多万元,新建占地 200 亩的牲畜集中饲养小区 1处,建设标准养殖圈舍 33 栋、3 万平方米。目前,有 8 个居民组彻底实现了“人畜分离”, 农村卫生环境脏乱差的局面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建设“西区”高效农业基地,大幅提高土地生产率。2016 年,官营子村根据不同类型耕地,在“西区”规划建设高效农业 5000 亩,规模化种植红薯、裸地蔬菜、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打造品牌、统一经营销售,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争取土地整理项目实施“旱改水”工程,开发稻田 800 亩,年产优质大米 56万斤。
——建设“南区”林果产业基地,打造“农旅融合”新业态。自2016 年以来,村集体先后投入资金 220 万元,清理开荒地 2000 亩建成林果基地,产权归村集体所有,栽植南果梨、榛子、寒富苹果、李子等果树 12 万株,配套建设深水井 18 眼、蓄水池 10 座、输变电线路10000 米、硬化道路 6.36 千米。500延长米的葡萄长廊 ,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采摘等多种体验, 打造“林果+旅游”农旅融合新业态,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坚持“村镇化”和环境整治“双轮驱动”,推动实现生态宜居
——建设集中居住小区,实现生活条件宜居。在县政府及县城投公司支持下,通过农发行贷款 1.5 亿元,在村内建成集中居住小区 1 处,总面积 5 万平方米,建设住宅楼 8 栋、396 户,主体 6 层,电梯入户,居民10 年免交取暖费、自动上下水、物业管理,配套商业网点 26 户。
——保护传统农耕习惯,实现生产习惯宜居。村集体投入资金 100 万元,在住宅小区北侧新建 6 栋、720 延长米暖棚菜园和 21.6 亩棚间空地裸地菜园,免费提供给 400户农户,每户宽 1.7米、长 30 米,村集体负责菜园暖棚控温、给水和维修,并在小区绿化带栽植果树 500 棵,确保村民一年四季有菜种、有果吃。
——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实现社会服务宜居。为完善村民养老服务,官营子村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座,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配套餐厅、医务室、洗浴室、活动室、日间照料室、卫生室等,可同时为20名老人提供日间照料,实现老有所顾;为使村民足不出村就能购买到日常生活所需的商品和服务,集中居住小区配套建设封闭式农贸市场 1 处、8360 平方米,保鲜库 1000 平方米,网点26户、3960平方米,已进驻商户20户,涵盖商超、餐饮、物资经销、生活服务等各行各业,实现各取所需;为促进村里残障人员创业,村里建有600平方米的残疾人创业车间1座,为全村40名残疾人提供创业增收场所,实现残有所助。
——加强生态综合治理,实现人居环境宜居。为解决群众“行路难”问题,官营子村借助“村村通”工程和农业工程等项目建设,投入资金100多万元修路,以前一下雨就出不了村的难堪景象一去不返。同时大力实施村庄美化亮化工程,全村安装路灯220盏,修建路边围墙3000多延长米,村内道路两侧栽植绿化树8000余株。2019年还实施了官营子河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3300万元,治理河道12.5公里,建立拦河坝。
村集体经济强和农民生活好“双丰收”,推动实现生活富裕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为实现生活富裕创造坚实基础。脱贫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条件明显改善,年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底的3114元增加2020年底的3万多元,5年收入增长近10倍,村民全部过上了小康生活。
——增收渠道不断丰富多元,为实现生活富裕提供源头活水。通过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形成了“北棚菜”“东养殖”“西杂粮”“南林果”的“四大致富产业”布局,实现农民增收多元化。 (季 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