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辽西,风已悄悄转凉。时隔半年,记者再次跟着辽宁省阜新市阜新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镇那位总跑村子的“90后”副镇长苗亿博,踏进了三家子村。这回,不是匆匆路过,而是真真正正驻足看、静心听。一些细碎却温暖的变化,正在这个村庄悄悄生长。
小河边的污水处理站新崭崭的,村路平坦不见补丁,田间的灌溉井默默立着。曾因暴雨冲毁管网、百姓户厕停用的事儿,早已成了过去时……这些藏在秋天里的改变,看似普通,可里头却藏着三家子村用“六个你”解难题的巧劲儿,更裹着村民们日子里越来越浓的甜滋味。
“找到你、记住你、陪伴你、守护你、温暖你、幸福你”——这六个带着泥土气息、烟火温度的“你”,不是悬挂于墙的冰冷标语,而是网格员笔记本中一页页鲜活的民情,是村头公告栏上一笔笔村民共议的约定,是傍晚文化广场上随风荡漾的欢笑声。三家子村的故事,正是从“找到”那些让人犯愁的小事开始,在这个清爽的初秋,悄然结出了温暖的果实。
找到你:从“缝缝补补”到“人人心疼”,村里设施有了“守护者”
“你看,这路跟你上次来看的时候不一样了吧!”苗亿博边走边说,语气里带着几分欣慰。脚下的村路平整如新,路边设施井然有序。“现在不管是井、路,还是别的公共设施,村民主动爱护、自觉维护的意识强多了。”
早先的三家子村,也曾犯过“公家东西没人疼”的毛病——设施坏了,大人瞅着不吭声,小孩不小心碰坏了也没人当回事。大伙儿都指望着“总会有人来修”。结果小毛病拖成大问题,镇里、村里只能一次次“缝缝补补”,累得够呛不说,好景还长不了。
眼看这“拆东墙补西墙”不是长久办法,村里先把老党员、村民代表们叫到一块儿唠。要想设施用得久,还得靠大伙一起护。你一言我一语商量下来,最后把“爱护公共设施”明明白白写进了村规民约——谁家附近的设施要盯紧,发现问题该找谁报,条条都写得清楚。
镇上知道了这事,也想着帮衬一把,鼓励村民这份主动劲儿,协助村里搞起了“积分制”:谁先发现设施故障报上来,给积分;谁有空帮忙搭手维修,再给积分;积够了分,就能换米面油、洗衣粉这些过日子的实在东西。
“这不得给财政添负担?”记者忍不住插了句嘴。苗亿博笑了,打了个实在的比方:“这就跟咱平时好好吃饭养身子似的,底子打好了,总比老生病吃药划算吧?”
原来,镇里把以前反复修修补补的零散钱,凑成了奖励基金,“花小钱办大事”。这么一来,不光调动了大伙的劲儿,还真实现了“设施有人管、坏了有人报、损了有人修”——村庄治理的好循环,就这么慢慢转起来了。
记住你——“一户一档”不是数据,是记在心里的牵挂
“全村3个自然屯、621户人家,实有房子664间。户口上2004人,现在常住在村里的就1190人,实住率差不多六成——人往外走,这还是咱得直面的事儿。”苗亿博张口就来,一串数字准得很。记者愣了:“现在基层干部都这么‘强悍’了吗?”
她哈哈地笑了,连忙解释:“不是我记性好,是前阵子刚夯实了回‘家底’!”就在几天前,镇村干部、网格员、民辅警一起,挨家挨户做了次“地毯式”排查——进门看看房子咋样,坐下来聊聊家里情况,当场核对信息,把村里的房屋状况、常住人口、困难户情况,还有涉农设施好不好用,都摸得一清二楚。
“要想服务到点子上,首先得心里有数啊。”苗亿博说得实在。现在全村每家每户的房子啥情况、家里几口人、在哪上班上学、身体好不好、有没有啥难处,都录进了基层社会治理平台,建了“一户一档”。“现在不管谁家有事,咱第一时间就能调出档案,响应快,也能瞅准需求帮上忙。”苗亿博说。
更重要的是,这些信息不是搁那儿不动的数字。网格员每个月都上门走访,更新情况——“记住”不是把名字填进表格,是时时刻刻挂着村民的日子。记住你,就是记住你家的难处、你的需求、你日子里的变化——在三家子村,“记住”是份责任,更是揣在心里的暖。 (下转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