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国力保端牢粮食“饭碗”
 
 
 
数字报首页
 
 
2022-3-28
 
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
中国力保端牢粮食“饭碗”
2022-3-28
 

(上接一版)

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南通海安墩头镇,近7000亩高标准农田项目进入施工扫尾阶段。田面平整、绿化成行、灌溉排水设施配套的高标准农田,是中国正在推广普及的提高耕地质量的有效措施。

“完工后将大大提升农田排蓄水能力,以及粮食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水平,根除传统水患。”南通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丁军介绍,“高标准”将体现在智慧农业、田美乡村、高效节水等多个方面。

根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将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新建1亿亩高标准农田,新建改造一批大中型灌区。

在山西农民胡天妮的智慧农场,传感器实时监测地温、含水量、肥力等指标,实现了固定式喷灌、水肥一体化。

“现在地温低,大水漫灌可能导致小麦不发苗,还造成土壤板结,喷灌既能保证土壤温度不变,又能让表层湿润,有利于发苗。”他说。

受去年秋季雨涝灾害影响,胡天妮家的500亩小麦晚种了30多天。在中央财政资金990万元支持下,他所在的芮城县对部分小麦采取了碾压、喷施等管护措施。科学种田能让小麦亩均增产300斤,胡天妮对今年的收成充满信心。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除了数字化为农业赋能,种业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源头。在已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工作生活过的湖南长沙,岳麓山实验室开工近期建设,致力于打造种业创新高地,推动中国种业高质量发展。

“要强化科技的引领支撑作用,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推广应用。”山西农业大学副校长王娟玲认为,“藏粮于技”就是要持续加大投入,不断提升创新效率,充分挖掘土地、种子、肥料的增产潜力,用科技把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吃干榨净”。

中国多地出台了“藏粮于技”的指导性意见和行动方案。江苏启动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建设,预计到“十四五”末,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总体达到70%以上;安徽则出台“科技强农”三年行动方案,将开展种养业提质增效、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农业绿色循环发展、数字赋农等六大行动。

“藏粮于技”也离不开基础设施配套及多部门协作支持。安徽祁门部分地区春耕曾受限于小水电供区电压低、电力弱,今年当地分步实施配网建设和台区改造,大大提高供电能力;南通市通州区十总镇有2万多亩高标准农田,为了确保200多座智能化农灌泵站安全运行不误农时,当地供电公司成立党员服务队提供全天候的“电保姆”服务。

在中国,“粮食安全”被视为“国之大者”。中国有14亿多人口,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对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程国强认为,坚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方针,将助力中国粮食产量稳定,实现预期目标。

2021年中国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 蒙古贞日报 版权所有     辽公网安备 21092102000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