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乡亲们亲昵唤作“野菜哥”的“90后”宋炎桂,家住苍土乡娘娘营子村,是阜新市土特产协会的一员。6年前,奶奶说的一句“想吃野菜”,彻底改变了宋炎桂的人生轨迹。从那一刻起,对土地的热爱、对家乡的眷恋以及改变家乡的梦想,在他心底生根发芽。自此,他踏上了一条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创业之路,书写着别样的创业故事。
誓师立状扛旗出征
清明之后,大地悄然苏醒。小蒜、苦麻子、苣荬菜、蒲公英等野菜相继从土里探出头来,吸引着城乡群众走进田野,奔赴与自然的“野菜之约”。宋炎桂却不然,他忙着在自家的大田里开展一项颇具规模的农事——大面积种植野菜。
在农村土生土长的宋炎桂,对野菜曾怀有复杂的情感,可谓“又爱又恨”。
“小时候,母亲常常去田野里挖野菜回来吃。可那苦麻子、苣荬菜的苦味实在让我难以忍受,每次吃饭都觉得煎熬, 所以打心底里抗拒吃野菜。”宋炎桂说。而奶奶的一句话,彻底改变了他对野菜的态度。
6年前的春天,大学毕业已经在外闯荡出一点眉目的宋炎桂回家探亲。在跟家人聊天时,奶奶说特别想吃一口野菜。“这还不容易吗,我去挖点回来。”话音落下,宋炎桂挎着筐,拿着小锄头走向了田野。没想到,乘兴而出的宋炎桂却败兴而归。曾经遍地的野菜已经踪迹全无,只剩下干净的土地。
他问父亲,野菜怎么都不见了?父亲说,大家种玉米,为了省去除草的麻烦,普遍使用农药,连草都没有了,怎么可能会有野菜呢?
宋炎桂明白了,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农药、化肥的广泛使用,让曾经漫山遍野的野菜逐渐消失了。可奶奶“想吃野菜”这句话却深深“种”到了他的心里。他突发奇想——用自家的土地种出无农药的野菜,满足奶奶的愿望。历经一番寻找,宋炎桂从网上买到了苣荬菜、小蒜、婆婆丁的菜籽。
有了野菜籽的宋炎桂非常开心。他本以为,只要把野菜籽种到大田里,很快就能满足奶奶的愿望。没想到他的愿望又一次落空了。
“工业齿轮”高效运转
“我把野菜籽种到土里好几天,一点动静都没有。开始,我以为是菜籽的问题,还跟卖家去理论维权。但卖家坚持说菜籽没问题,让我用花盆试种一下。我就把剩下的菜籽种到了花盆里。没过几天,菜籽就冒出了嫩芽。这时,我才意识到,问题出在农田里。”宋炎桂说。
第一年种植野菜失败了。宋炎桂与父亲商定,让土地休养生息,不打农药,并施上富含微生物的农家肥,开启了漫长的土地净化之路。第二年,野菜依旧未能长出,但地里有了些许杂草,这让他们看到了希望。第三年,野菜3%的发芽率证明了养土措施有效。终于,第四年时,野菜破土而出。4年时间,宋炎桂终于将自家的土地净化成功。
吃到孙子种出来的野菜,奶奶回忆起了那段艰苦岁月。她说,以前,野菜是家家户户的救命粮。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野菜反倒成了稀罕物。奶奶的一番话,让宋炎桂看到了商机。野菜不仅可以食用,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对身体有很多好处。这就是商机呀!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他采取了错时种植的方法,从4月份到10月份,不断有新鲜的蔬菜成熟、上市,延长了野菜的销售时间。
通过种野菜,宋炎桂意识到,想种出健康的农作物必须先养地。如今,他已经成功净化土地20亩。除了种野菜,他还种了土豆、乌米、水果玉米等农作物,还注册了自己的商标。
农业生产迎春而动
宋炎桂毕业于辽宁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系,曾在外面猪场工作多年。他返乡创业,除了因为奶奶那句“想吃野菜”,还源于他在抖音刷到河南一女大学生书记的话:“我们接受高等教育,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让家乡摆脱贫困!”正是这句话,真正点燃了他返乡创业的热情。他决心改变传统的土地耕作方式,带动乡村青年返乡,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
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宋炎桂看到,每年都有很多人来附近的友邻水库垂钓。于是,他萌生了开办农家乐的想法,计划将自己种植的绿色蔬菜端上食客的餐桌,让游客体验挖野菜、采摘新鲜蔬菜的乐趣。
宋炎桂还开了自己的网店,线上销售阜新优质花生的同时,学习线上销售技巧,为将来的发展铺路。
“野菜哥”宋炎桂的新农人梦正在逐渐照进现实。他用6年青春证明:当新时代的知识与传统的农耕智慧相遇,当青年的理想融入乡村振兴的脉动,最朴素的土地也能生长出最动人的故事。这或许就是“新农人”的真正含义——他们种下的不仅是农作物,更是希望;他们收获的不只是果实,还有美好的未来。 (李 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