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县多措并举做好黑土地保护工作,为黑土地“加油”“增肥”,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助力“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5月初,在大固本镇大固本村高标准保护性耕作县级应用基地里,1000多亩土地上覆盖着一层泛黄的秸秆,仿佛给大地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4台大型拖拉机牵引着免耕播种机,在这块黑土地上进行免耕播种。去年秋收以来,这里没有进行动土作业,不收不烧,秸秆在今年春播时还给黑土地。
据县农业农村局农机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宁少辉介绍:“保护性耕作是一种以农作物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为主的现代耕作技术体系,能有效减轻土壤风蚀水蚀、增加土壤肥力和保墒抗旱能力、保护生态、节本增效,在不翻耕土壤、地表有秸秆覆盖的情况下进行少耕或免耕种,提升耕地质量水平。”
作为农业大县,我县年粮食产量30亿斤左右,是辽宁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商品粮输出基地。自2020年以来,我县全面贯彻国家《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积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举措,每年超额完成工作目标任务,实施规模和实施质量均走在全省县区前列。近3年来,我县共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249.8万亩,完成任务的111%,推动县乡村级高标准应用基地建设。通过在基地开展对比试验、数据监测、技术指导、培训示范等工作,实施保护性耕作可减少作业次数2至4次,成本降低15%至20%、增产5%至15%,减少水蚀、风蚀60%以上。
今年,我县保护性耕作任务120万亩,建设高标准保护性耕作应用基地6个,其中,县级基地1个、乡级基地4个、村级基地1个,主要以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为载体,以省、市科研院所和推广单位为支撑,打造长期应用样板和新技术新装备集成优化展示平台,示范带动高标准高质量保护性耕作应用和发展。
在具体实施中,我县重点加强农田基本建设,通过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实施保护性耕作,分区域示范推广秸秆覆盖还田、秸秆深翻还田、盐碱地治理等十大模式;加强现代种业创新,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打造种业创新高地;加强先进实用技术集成推广,加快普及全程农机化、测土配方施肥、抗旱节水、水肥一体化、植保无人机作业、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等技术措施,推进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挖掘科技增产增效潜力;加强防灾减灾措施落实,全面强化监测预警和应急预案,突出抓好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害防治和抗旱设施设备基础建设,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同时做好防范防御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工作。
下一步,我县将继续深化落实黑土地保护利用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以提升粮食产能、促进黑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为目标,分类施策、分区治理,进一步夯实全县粮食安全基础,为“中国饭碗”添好“阜新粮”。 (常延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