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习近平的天下情怀
 
 
 
数字报首页
 
 
2023-3-27
 
习近平的天下情怀
2023-3-27
 

  3月的北京,春风荡漾,万物复苏。

15日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钓鱼台国宾馆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并发表主旨讲话,以视频连线方式同来自全球150多个国家5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的领导人共同探讨人类社会现代化这一重大议题。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共同涵养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眼光、天下情怀。

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习近平总书记放眼人类发展的宏大坐标系思考中国发展,将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引领新时代的中国携手世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胸怀天下,立己达人——

“从历史的长镜头来看,中国发展是属于全人类进步的伟大事业”

2022年6月24日晚,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灯火通明。跨越山海阻隔,五大洲18个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云端”相聚,共商全球发展大计。

“尊敬的习主席,感谢您举办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感谢您值此艰难时刻坚定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埃及总统塞西动情地说。

世纪疫情叠加百年变局,全球发展进程遭受严重冲击,世界愈发将目光投向中国。

“上世纪60年代末,我在中国黄土高原的一个小村庄当农民,切身体会到了百姓的稼穑之难和衣食之苦,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主席以梁家河的变迁切入,讲述发展之于人民的重要意义:“半个世纪后,我重访故地,看到乡亲们吃穿不愁,衣食无忧,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陕北高原是习近平的根,用他自己的话说,“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也正是在这里,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反复阅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逐渐树立了对马克思主义最初的认知。他后来总结:“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

“只有各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人权才有基础。”以人民之心为心、以天下之利为利,习近平主席立身行事、治国理政、心系天下的情怀风范,令与会者动容。

早年在地方担任领导干部,习近平有次谈及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解时说:“‘平天下’不是打天下,不是统治天下,而是让老百姓摆脱贫困,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天下都以你为榜样去和平发展,用你的理念去协和万邦,实现大同,这就离‘平天下’不远了。”

从下乡插队时“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的憧憬,到改革开放之初访问北欧时“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的夙愿;从在福建工作时推动向巴布亚新几内亚推广菌草扶贫技术,到担任国家领导人后帮助解决“西非之角”塞内加尔乡村居民饮水问题……岁月悠悠,拳拳之心从未改变。

“中国是个负责任国家,我们要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同时也要处理好中国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既争取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也努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2012年12月5日,在担任总书记后的首场外事活动中,习近平鲜明阐述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和外交政策。他强调,“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次年3月,当选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习近平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

“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带着对人类发展大势的深邃思考,习近平主席倡导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赋予中国传统天下观、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引领中国为促进人类持久和平、共同繁荣贡献智慧与力量。

维护世界和平,我们矢志不渝——

2014年春天,习近平主席出访欧洲多国。每到一处,他必谈“和平发展”。在法国巴黎,谈及拿破仑的“中国睡狮论”时说:“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在德国柏林,驳斥“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当今世界,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老路还能走得通吗?答案是否定的。不仅走不通,而且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在比利时布鲁日,道出中国选择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逻辑:“中国人民对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记忆犹新,尤其珍惜今天的生活。中国人民希望和平、反对战争,所以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也不允许别人干涉中国内政。”

纵使国际风云变幻,习近平主席维护和平果实、捍卫公平正义的决心坚定不移:在莫斯科,亲切会见曾在华参加抗日战争的俄罗斯老战士,主动上前为年迈的老战士佩戴纪念奖章;在北京,开展“胜利日外交”,在天安门城楼上呼吁世界共同铭记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这一伟大真理;在纽约,向联合国赠送“和平尊”,宣布设立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决定率先组建常备成建制维和警队并建设8000人规模的维和待命部队;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提出“四个应该”“四个共同”“三点思考”,秉持客观公正立场,积极劝和促谈……

推动共同发展,我们孜孜以求——

2021年12月中老铁路开通运营前夕,习近平主席收到曾在上海学习铁道工程的9名老挝留学生的联名信:“世界最先进的铁路从中国连进老挝,也连进了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得知他们要把在中国学到的本领贡献给中老铁路的运营和发展,习近平主席非常高兴。

2013年金秋,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历史走进现实,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谨细腻的“工笔画”,近10年来,这条承载文明记忆、寄托未来梦想的希望之路,书写下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肯尼亚有了第一条现代化铁路,马尔代夫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桥,白俄罗斯有了自己的轿车制造业,希腊比雷埃夫斯港重焕生机,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再创辉煌……

“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有能力也有责任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同各国一道为解决全人类问题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一语道出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与担当。

和而不同,协和万邦——

“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

2022年11月中旬,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不久,习近平主席飞赴东南亚,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泰国进行访问。

多边会议间隙,习近平主席分别同20多位外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会晤会谈会见,常常是上一场会见仍在进行,参加下一场会见的外方领导人已抵达等候。

既见新朋,也晤老友;既有发展中国家,也有西方发达国家;既有同中国隔海相望的邻国,也有地球上距离中国最远的国家……

秉持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习近平主席引领中国不断织密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

新型国际关系是习近平主席倡导的重大理念,它意味着对“弱肉强食”丛林法则的否定、对“国强必霸”陈旧逻辑的摒弃、对“你输我赢”零和思维的超越,勾勒出中国共产党人心目中“天下”应有的样貌,为国与国如何相处指明方向。

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40余次会晤,同美国和欧洲大国领导人就双边关系和国际事务密切沟通……过去10年里,习近平主席致力于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

召开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遍访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地区等几乎所有周边国家,秉持亲诚惠容理念,强调“好邻居金不换”……习近平主席视周边为中国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着力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

从非洲到中东,从拉美到太平洋岛国,众多发展中国家都流传着习近平主席同大家平等交往、共谋发展的佳话。“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天然同盟军”“中国在联合国的一票永远属于发展中国家”……以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为指引,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不断谱写新篇章。

“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从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在国内外多个重大场合,习近平主席深刻阐明中国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文化渊源与现实逻辑。

这样的场景,令人难忘——

2015年12月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深入阐述新形势下中非合作理念,指出中非友好历久弥坚的根本原因:“双方始终坚持平等相待、真诚友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年逾九旬的时任非洲联盟轮值主席、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激动地说:“过去殖民者给非洲带来灾难,现在中国给非洲带来了新生。如果当年的殖民者有耳朵,请他们也听听习主席的这篇讲话!”

这样的故事,传为美谈——

1985年,担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带领一个农业考察团访问美国。在艾奥瓦州马斯卡廷小镇,他结识了几位普通美国民众。

2012年,习近平作为国家副主席访美,专门安排重访马斯卡廷,同这些民众再见面。“人们问我此次访美为什么要来艾奥瓦州?因为对我来说,你们就是美国。”一席话,让老朋友们深为感动。      (下转四版)

 
© 蒙古贞日报 版权所有     辽公网安备 21092102000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