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4年工作回顾
2024年自治县高质量发展“稳”的基础持续巩固、“进”的态势不断延续,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92.9亿元,同比增长5%,经济总量站稳全省县域第一方阵、历史性跃居东北地区民族自治县第一名。
(一)笃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项目建设质效齐升。23个项目成功签约,招商引资到位额实现52亿元,同比增长23.8%。投资5.88亿元实施技改项目23个,千万元以上新建、竣工、续建项目达到145个。德大营子玄武岩探矿项目开创阜新地区矿业权出让价格新高。
产业发展提档升级。阜新氟产业开发区成为全市首个“三规划”园区,6个单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入围辽宁省品牌价值评价榜单,品牌价值达21.28亿元。力达铸造产品入选省级工业母机产业集群重点产品推广应用目录。成功创建全省首批工业单项冠军种子培育县。
商旅业态深度融合。192个电子商务镇村级站点实现升级改造和业务范畴拓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4.1亿元,同比增长5%。我县入选省级县域商业重点培育县。三沟酒业品牌荣膺阜新唯一“中华老字号”。乌兰木图山景区获评AAAA级旅游景区,宝地温泉成功创建“世界温泉医疗康养示范基地”,4款蒙古勒津特色菜肴认定为辽宁地标美食。全县旅游综合收入实现54.1亿元,同比增长10.3%。
(二)把握“三农”工作总抓手,乡村振兴全力推进
农业生产基础更加稳固。全县粮食产量突破33亿斤,实现四连丰。完成保护性耕作219.21万亩,实施规模位居全省首位,成功承办全国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会。实施百万亩农业单产提升项目62.84万亩,玉米项目区全部达到“吨粮田”,大豆项目区亩均超过500斤,泡子镇惠德村大豆项目地块亩产达到655斤、创造东北地区大面积实测高产纪录。
特色产业品牌做精做优。化石戈小米、高粱米、鲜食玉米等5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占全市新增数量100%。“小花生做成大产业”列入全国典型案例,5个农产品实现“两品一标”认证。成功创建2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国家生猪(辽宁)交易市场正式挂牌,我县被列为国家肉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县。
镇村发展后劲稳步增强。各行政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带领群众致富增收超过3500万元;官营子村整村土地整合共享模式带动人均增收超过1万元。实施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15个,380个行政村超过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343元,同比增长5%。
(三)坚持协调共进提品质,城乡融合发力见效
基础建设日益完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功获批,编制完成30个乡镇国土空间规划(草案)及357个村庄规划。52个住宅小区实现充电桩全覆盖。建成59处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新改建、维修农村公路和村内道路530公里,居民清洁取暖新增5.9万户,投资1.1亿元改造农村电网184公里。我县获评全省新型城镇化潜力地区。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投入3000余万元为381个行政村购置转运车辆及装载设备,阜新镇、佛寺镇垃圾转运站建成运行。35个乡镇全部完成“两镇三村”建设任务,创建省级美丽宜居村27个,佛寺村获评辽宁省第一批和美村寨,东梁、王府等20个镇村荣获“全省文明镇村”称号。
生态优势不断凸显。采取“44321”治理模式全方位推进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围绕辽蒙边界4个“风口村”建成“锁边林带”精品示范工程,“两河源”综合治理示范区向周边延伸修复2600亩。打造公路沿线“灌连工程”350公里。3户企业获评阜新首批“无废工厂”。佛寺镇被授予“中国特色气候小镇”称号。
(四)深化改革创新蓄动能,有效激发内生活力
改革开放更加深入。医疗健康集团挂牌成立,国有林场启动执行“收支两条线”。阜新氟产业开发区体制机制探索创新,原新氟产业投资公司助企盘活闲置资产实现动产融资。“阜新花生”入驻北京新发地开售,进出口总额实现11.0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631万美元,完成既定任务233%。
创新动能更加强劲。阜新牧原成为全省唯一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领航应用案例企业。排山楼金矿建成阜新首家国家级5G工厂,荣获国家级“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试点示范”称号。新增“专精特新”、高新技术、雏鹰瞪羚等科技型企业38家。
营商环境更加优化。“一网通办”政务服务事项达到1235个。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教育入学“一件事”率先上线运行。新增“清风辽宁政务窗口”22个。新增市场主体9732户,完成“个转企”81户。实施减税降费1.74亿元。
(下转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