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记者走进卧凤沟乡三家子村吕氏菌业种植基地大棚,一排排码放整齐的菌菇棒上一朵朵鲜嫩的平菇争相生长,长势格外喜人。空气中弥漫着平菇的独特味道,吕氏菌业负责人吕海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这个大棚和其他蔬菜大棚略有不同,蘑菇喜欢阴暗、潮湿的生长环境,对光照要求较低,所以棚内温度低于蔬菜大棚。夏天在棚里劳作,工人会比较舒服。
平菇菌味浓,口感嫩滑,价格适中,是老百姓餐桌上的“常客”。大棚里种平菇,在我县还并不常见。2022年,吕海在湖南学习制作菌菇棒和种植平菇的技术后,回到妻子的家乡卧凤沟乡承包了7栋大棚,专心莳弄平菇。
谈及种植蘑菇的事儿,吕海立即来了精神头儿,他拿起一根菌菇棒告诉记者:“种植蘑菇分三个阶段,从育种到发菌、灭菌,然后装包,发完菌后,放到棚里,然后就出蘑菇了。出蘑菇的环节很好管理,灭菌、养菌是最重要的环节,比较费功夫,必须得认真去做,要不然发菌的效果不是很好。”
菇棚变“魔厂”,一年四季都可以采蘑菇。吕海介绍,每栋大棚的菌菇棒数量大概3万多柱,种植平菇总生产周期为6个月,发菌期大概45天,从育种到长出蘑菇则需要90天左右。每柱菌棒能出5至6茬蘑菇,头茬产量最高。夏季平菇的长势最好、产量最高。
谈及种植平菇的收益,吕海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我们一个菌包的原材料大概在3斤,产出的平菇成品在3斤左右。每个棚能装到3.5万到4万包菌菇棒,夏季天气热了,能装2万包左右,收入比较可观。每个菌菇棒按生产3斤平菇计算,去除人工成本等费用,每个棚一年平均能挣到五六万元。”
生产、种植、销售……目前,吕氏菌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条基础产业链,为当地村民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大棚每年有近千人次前来打工,一年的工资支出大概要30多万元,有效增加了周边村民的收入。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靠种植蘑菇鼓起腰包的吕海没有忘记和他朝夕相处的乡亲们。他说:“种植平菇的利润还是比较可观的。周边老百姓如果有想种植平菇的想法,都可以过来找我,我会毫无保留地把种植平菇的技术教给大家。”
平菇生长周期短,投资小、见效快,收益稳定。一朵朵小菌菇撑起乡村振兴“致富伞”,一棚棚蔬菜正在释放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巨大“蘑”力。
近年来,卧凤沟乡党委、政府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在设施农业上做文章,把农产品嵌入到特色产业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让大棚经济助力乡村振兴“棚”勃发展。眼下,卧凤沟乡一栋栋温室大棚绘就着乡村“丰”景,一棚棚蔬菜架起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列车,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无限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