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村有2000多栋塑料大棚,西红柿年销量3万多吨,去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当福兴地镇十家子村党总支书记张廷阳抛出这组数据时,记者不禁为之赞叹。
近年来,我县深入推进“党群共同致富”活动,通过组建党群共富责任区、村党组织领办创办合作社、组建跨村产业联合党委等举措,把党员组织起来,把群众动员起来,以党建链串起产业链、致富链,切实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富民强村的发展动力,成效显著。近日,记者深入田间地头,探寻乡村振兴背后的共富密码。
党群共富责任区里种出“致富果”
走进福兴地镇十家子村棚区,每座大棚外都醒目地悬挂着一块红色“党群共富责任区”牌子。这牌子可不简单,它不仅是村种植产业蓬勃发展的“定海神针”,更是我县解锁共富密码的第一把“金钥匙”——设置党群共富责任区。
站在十家子村观景台极目远眺,8000亩设施农业园区内,2000余栋大棚如银色波浪般绵延至天际。棚内,西红柿植株生机盎然,果实簇拥成串。这一切的转变始于2019年,当时传统玉米种植效益低下,村党总支书记张廷阳毅然带领团队奔赴山东,成功引进硬粉西红柿品种。“要让群众跟着干,党员必须先闯路!”村“两委”班子迅速行动,号召党员率先搭建大棚改种西红柿。在党员技术骨干的示范引领下,村民们纷纷响应,棚区规模日益壮大。
如今,十家子村将棚区划分为16个党群共富责任区,每个责任区都设有党员责任人。村民一旦遇到技术难题,只需一个电话,负责党员便会第一时间赶赴大棚,现场提供无偿技术指导。此外,村里还积极与沈阳农业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定期邀请专家和教授为棚户开展技术培训。在科学种植的助力下,十家子村的西红柿口感极佳,年销售量达3万多吨,产品畅销上海、南京等一线城市。
西红柿产业的蓬勃发展,如同一台强大的引擎,带动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每天,约500名周边村民在十家子村棚区务工,收入稳定可观。同时,西红柿产业还催生了交通运输、包装箱等相关配套产业。村民们感慨地说:“在十家子村,不用担心没活干。有党员带着我们,一个月挣个四五千元轻轻松松。”
目前,每个党群共富责任区一般由3至5名党员致富骨干和若干群众组成,并由至少1名党员致富骨干担任负责人。党群携手,共同致富,成效显著。
合作社中牵出“致富牛”
在务欢池镇碱锅村奶牛养殖场里,荷斯坦奶牛的轻哞声与挤奶设备的嗡鸣声交织成曲。“这套挤奶设备价值142万元,它能实时显示每头牛的产奶量、奶质状况。”在智能化挤奶车间内,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碱锅村党支部副书记兼奶牛专业合作社创办者张桂贤,正仔细检测刚采集的鲜奶质量。目前,该合作社日产鲜奶近10吨,不仅开设了多家直营店,还被选为牛奶大厂的奶源地,碱锅村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养殖专业村。而这背后,正是我县解锁共富密码的第二把“金钥匙”——推动村党组织领办创办合作社。
时光回溯到2000年,当时碱锅村还是一个年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的贫困村,张桂贤凭借两头奶牛开启了创业征程。当村民刘辉等5户试探性加入时,她毫不犹豫地帮他们贷款18万元。“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带着大家一起富才是真正的富!党员不担风险,群众怎敢迈步?”20多年前,张桂贤骑着摩托车,风里来雨里去,送奶跑遍县城,还组建了技术服务队攻克养殖难题。很快,集中饲养的优势显现出来,奶牛养殖户开始向她靠拢,于是她牵头成立了碱锅村奶牛专业合作社。她将贫困户纳入合作社,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有效带动了村里十余户建档立卡户稳定脱贫。
张桂贤随手抓起一把饲料对记者说:“如今,我们村已经成了信用村。就拿这把饲料来说,里面有进口饲料、青贮玉米和苞米面,你闻闻,多香。只有牛吃得好,牛奶质量才有保障,咱们的产品才能有市场,大伙才会信得过我们。”如今,合作社里的奶牛数量已经从最初的两头增加到了800多头,加盟社员有101户,碱锅村也从贫困村变成了富裕村。
自开展“党群共同致富”活动以来,我县党组织领办创办了合作社,这些合作社已成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富民强村的重要抓手。
抓党建促发展,聚合力共富裕,开展“党群共同致富”活动以来,党员致富骨干勇挑重担,带领农民投身生产经营,增加了农民收入。我县正以党群共同致富这把“金钥匙”,逐步破解乡村振兴的时代密码。
(孙 莉 曲 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