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上一版    
  强军之道  要在得人
 
 
 
数字报首页
 
 
2021年11月29日
 
强军之道  要在得人
——全军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引下推进人才工作创新发展综述
2021-11-29
 

(上接三版)

新型战争呼唤新型人才。构建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必须聚力打造精锐作战力量。放眼全军演兵场,金牌号手、陆战先锋、海空雄鹰、特战勇士、专业蓝军、深潜兵王,利刃出鞘剑锋寒。在陆军某旅,“军事训练龙虎榜”被信息化岗位人才“霸屏”;在某地空导弹旅,一批专业素质过硬的军士进入“技术专家组”;在某远程火箭炮营,电气工程师式的炮长、信息工程师式的炮手锤炼成克敌制胜的“新质铁拳”……                

我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持续推进,集中出台人才引进、团队扶持、分类评价等系列政策,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相继组建,科技领军人才、学科拔尖人才、青年科技英才形成梯队。在国家和军队重大科研工程现场,活跃着我军科技人才攻坚克难的身影;在军事理论、武器装备、信息技术等关键领域,一大批科研成果成为催生战斗力新的增长点,高端人才与创新工程有机融合,为科技强军注入不竭动力。

今年5月,中央军委专门印发表彰通报,对10个全军战略规划工作先进单位和18名全军战略规划工作先进个人予以表彰。进入新时代,高水平战略管理人才建设按下快进键,结合我军现代化战略设计、中长期规划编制论证等重大任务,全面培养锻造具有全局视野、善于战略谋划、精通现代管理的明白人。

——选用标准突出胜战

考,既是检验发现人才的试金石,也是人才成长发展的风向标。

“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这支军队能不能始终坚持住党的绝对领导,能不能拉得上去、打胜仗,各级指挥员能不能带兵打仗、指挥打仗。”习主席的胜战之问振聋发聩。

“一切以能打仗、打胜仗为根本标准”“评价和使用干部必须看实绩,把那些想打仗、谋打仗、能打仗的干部用起来”。全军以刚性措施推动战斗力标准在人才选用上硬起来、实起来。

2018年初,中央军委开训动员后,一场针对部队开训情况的专项监察在全军展开,一些军官因年度军事训练综合成绩未达标被暂缓晋升,一些官兵因在训练考核中作风不实被问责。

岁末寒冬,一场极限考核在某战区展开。考按图行进,所有人撒进连绵起伏的群山中,需在有限时间内抵达多点位;考组训任教,临时抽取科目,增设随机情况;考指挥谋略,既要分析研判、提交决心、标绘要图,还要现场检验战略素养、战役指挥、战术养成……各级主官担起备战打仗第一责任能力由考核检验牵引提升。

《干部选拔任用实施细则》《指挥军官能力素质考评标准》《重大任务中考察识别干部实施办法》……全军部队将打仗标准细化到每一个考评要素,每逢实战化演练、比武竞赛等重大任务,由考核组全程跟踪、记录,经过重大战训任务锤炼的干部得到优先选用。

能战者留、善战者用、胜战者上。

“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的领土”“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今年春节刚过,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官兵的英勇事迹传遍大江南北、感动华夏儿女。面对外方的非法侵权挑衅行径,我军边防官兵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坚决回击,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卫国戍边英雄团长”祁发宝张开双臂阻挡来犯的英勇身躯。这身影,是新时代军队好干部的精神画像,也是万千人民子弟兵面向来犯、背护人民的时代缩影。

坚持改革创新,我军人才工作展现新气象打开新局面

改革,让人民军队人才结构重组优化,人才体制焕然一新,人才队伍动力倍增,一幅幅我军人才工作崭新画卷徐徐展开。

——优化人员结构布局

精兵作战、精兵制胜,关键在一个“精”字。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军队着眼打造精锐作战力量,进一步推动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深度优化人力资源规模结构,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军事人才方阵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

精准科学选配领导班子,突出战区、作战部队和新型作战力量,坚持严把标准、推进交流、优中选优,理顺各级班子结构。

严格控制机关内设机构和人员数量,大幅压减全军团级以上机关现役员额,精简服务保障等机构和人员,深度优化机关与部队比例、作战部队与保障机构比例。

精简军官编制员额,稳妥做好退役安置,中央出台优待政策和移交工作方案,全军开展“送温暖、解难题、零滞留”活动,强军网上线运行退役军官安置“马上就办”服务平台,暖心政策和举措让留的安心、走的舒心,军事人员类别比例顺畅调整。

体系推进干部调整交流,依据新调整组建单位编成,精准组织数千名干部跨大单位交流;跟进领导指挥体制改革,合理分流数万名干部。

持续加大大学生新兵补充力度,入伍新兵中大学生占比达80%以上。

广泛延揽社会优秀人才充实文职人员队伍,2018年至今已面向社会招录补充3.6万名,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占30%。

数据显示,军委机关部门人员精简1/3,全军团以上建制单位机关减少千余个,保障机构现役员额压减近一半……

人民军队规模更加精干、结构更加优化、编成更加科学,以精锐作战力量为主体的联合作战力量体系正加速构建。

——深化政策制度改革

作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第三大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人力资源政策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接续深化。军官、军士、兵、文职人员等制度改革一体推进,一批制度法规陆续出台,立起了导向,释放了利好。

2020年12月,中央军委印发《现役军官管理暂行条例》及11项配套政策制度。这标志着军官制度改革实现重大突破,建立中国特色军官职业化制度取得实质进展。

着眼建设世界一流军队,聚焦军官职业化的核心是专业化这个本质属性,遵循各类各级军官能力生成释放的特点规律,加强军官分类管理,构建军衔主导的军官等级制度,建立军官岗位编制军衔制度,体系重塑军官进、训、考、升、调、出和待遇保障等制度……聚焦备战打仗的“指挥棒”更鲜明,重视专业人才的新举措更有力,注重考核激励的风向标更醒目。

2021年5月28日,习主席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军队迅即拿出贯彻落实举措:保证科技人员直接从事科技工作的时间每周平均不少于4.5个工作日;保证科技人员的等级津贴、绩效津贴等按照规定足额及时发放,不得随意降低标准,甚至取消或者截留;保证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这一个个措施正逐步打通政策落实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2021年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施行,从国家法律层面为增强人民军队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提供了法律保障。军队看望慰问和救济、军队疗养、军人子女教育优待、父母赡养补助、配偶荣誉金、军人及军队相关人员医疗待遇保障等政策先后出台。广大官兵表示,既“提气”又“暖心”,有“地位”又“实惠”。

《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保障法》《关于加强新时代军队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以及重点行业领域干部交流、士官人才稳定保留、派驻军官和文职人员管理、军人福利待遇等一系列改革急需、备战急用、官兵急盼的政策法规相继颁布出台。预备役人员法、军士暂行条例、义务兵暂行条例、新的我军文职人员条例等正加紧论证设计,将按计划陆续推出。

——强化体制机制统筹

建设一流人才队伍,呼唤一流体制机制。人才出效益,统是关键。

军事人力资源工作统一归口政治工作部门管理,军官、军士、兵、文职人员实现整体开发、分类建设,深度融入军队指挥链、建设链、管理链、监督链。

中央军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立,打通部门、领域、军地界限,建立顶层统筹协调机制,齐抓共管、同频共振、互促共进的人才抓建格局初步形成。

中央军委干部考评委员会成立。这是全面深入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确保精准科学选人用人的重要举措,是适应领导指挥体制改革,提升选人用人公信度、权威性的新探索。

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各大单位政治工作部门相继组建军事人力资源保障机构,为加强人力资源集中统管、精准配置提供有力服务支撑。

全军军事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研发成功并上线运行。各级按照“科技+业务”的新思路转变工作模式、破解矛盾问题、释放统管效能,推进人力资源工作创新发展。

借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空军政治工作部与相关业务领域建立数据引接、共建共享渠道,与部队建立档案缺件补充、业务咨询答复机制,人力资源管理质效倍增。

全军各大单位出台一系列举措,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坚持守正创新,军事人力资源统管、统筹、统训、统建、统用的效能逐步释放。

强军兴军,新时代人才强军事业如火如荼;复兴征程,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砥砺成长。全军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引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聚焦备战打仗,聚力转型升级,全面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军战略,加快推进军事人员现代化,奋力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新华社北京11月25日电

 
© 蒙古贞日报 版权所有     辽公网安备 21092102000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