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上一版    
  激荡五洲四海的时代强音
 
 
 
数字报首页
 
 
2022-2-8
 
激荡五洲四海的时代强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性贡献述评
2022-2-8
 

(上接三版)

从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份额和投票权跃居第三位,到发起成立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设立丝路基金,再到人民币正式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国已从全球金融体系的普通参与者,转变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和变革的“发动机”。

“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在时代潮头引领航向的中国,始终不忘自身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底色。

2016年秋,钱塘江畔,大潮涌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全面阐释中国的全球经济治理观: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发展,在此次峰会上第一次被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突出位置。

面对疫情对全球发展进程造成的严重冲击,着眼于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不让任何一个国家掉队,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外交”场合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强调“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天下一家,和衷共济

——以命运与共理念同世界各国友好往来、携手并进,引领人类前进的正确方向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当未来的人们回望当下这段历史,一定不会忘记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守望相助、携手抗疫的非凡历程。

一场世纪疫情,既是对各国应对能力的考验,也是对人类团结精神的考验。然而遗憾的是,共同挑战面前,世界上以邻为壑、隔岸观火的有之,污蔑抹黑、甩锅推责的有之,恃强凌弱、抢夺疫苗的有之……

“团结合作是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任何国家都不能从别国的困难中谋取利益,从他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流行性疾病不分国界和种族,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国际社会只有共同应对,才能战而胜之。”从双边通话,到多边“云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利用各种场合,呼吁世界各国团结抗疫,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发起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全球人道主义行动,向发展中国家抗疫和恢复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援助,推动疫苗成为发展中国家用得上、用得起的公共产品……独善其身不是中国选择,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才是制胜之道。一项项实打实的举措,让世界看到了风雨来临时的中国担当、中国力量。

仅2021年,中国就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0亿剂新冠疫苗,成为对外提供疫苗最多的国家。全球使用的疫苗中,每两支就有一支是“中国制造”。

“在全球性危机的惊涛骇浪里,各国不是乘坐在190多条小船上,而是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小船经不起风浪,巨舰才能顶住惊涛骇浪。”疫情海啸中,世界更能领会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大船”之喻,道出人类命运与共的现实逻辑,也折射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前进方向。

这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关乎人类前途命运重大课题的深邃思考,是对破解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给出的中国方案——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13年3月,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习近平总书记面向世界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从此,人类在审视自身命运与未来时有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新时代是中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时代,也是中国理论更加自信自强的时代;新时代是中国不断向世界舞台中央挺进的时代,也是中国理论不断走向世界的时代。

传承中华文化“天下大同”的理想追求,赓续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光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代表着人类先进的世界观,是对一国一域的狭隘范畴,对西方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全面的、革命性的超越,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项最新理论成果。

这样的理念不仅是指引中国外交的旗帜,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引领着人类前进的方向。

在国家层面,中国正与老挝、柬埔寨等越来越多的友好伙伴构建起双边命运共同体;

在地区范围,推动打造中国同周边国家、亚太、中国-东盟、中国-中亚、中非、中阿、中拉命运共同体;

在全球领域,中方倡议构建网络空间、核安全、海洋、卫生健康等命运共同体得到积极呼应。

认识一旦形成,就会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

从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家间交往原则,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从“五位一体”的总体路径到建设“五个世界”的总体布局,从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载入党章和宪法,到多次写入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重要文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伟大实践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不断丰富完善,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凝聚起日益广泛的国际共识。

“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仰望星空,更是脚踏实地。

这是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次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份日程表——

9∶30,会见埃及总统塞西;9∶58,会见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10∶35,会见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11∶04,会见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一天11场外事活动,时间安排精确到分钟。

类似的情形,这些年在中国元首外交场合一次又一次出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国家主席,习近平总书记41次出访,足迹遍及五大洲69国,在国内出席和主持一系列重大主场外交活动,接待来访的国际政要数百位。以元首外交为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阔步向前,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走四方固然辛苦,但收获是‘朋友圈’越来越大。”习近平总书记说。

“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从‘本国优先’的角度看,世界是狭小拥挤的,时时都是‘激烈竞争’。从命运与共的角度看,世界是宽广博大的,处处都有合作机遇。”

世界观不同,观世界的方式也就不同。

推进大国协调与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中国已同181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同11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中国不断推进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合作伙伴遍布全球各地。

2021年8月,世界共同目睹了美军仓皇撤离阿富汗的“喀布尔时刻”——盘踞阿富汗20年的美军离开了,留给当地民众的是处处凋敝的烂摊子。

“大家是命运共同体,也是安全共同体。关键时刻应该共同发挥作用,共同维护比金子还珍贵的和平稳定。”2021年9月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员国领导人阿富汗问题联合峰会,习近平总书记就阿富汗问题提出3点意见建议:推动阿富汗局势尽快平稳过渡,同阿富汗开展接触对话,帮助阿富汗人民渡过难关。

十多天后,中国首批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物资运抵阿富汗。接下来几个月里,一批批粮食、越冬物资、新冠疫苗接踵而至,为寒冬中的阿富汗人民带来温暖。

“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这是坚定的中国承诺,也是坚实的中国行动。

不同于个别大国动辄从所谓“实力地位”出发、在国际上推行霸权霸道霸凌,新时代中国坚守国际公平正义,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坚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仗义执言,旗帜鲜明地宣示我们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让世界看到一个勇毅担当的“大国的样子”。

针对“一国独霸”“几方共治”倾向与论调,明确指出“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任何国家都没有包揽国际事务、主宰他国命运、垄断发展优势的权力”;

针对打着多边主义旗号搞拉帮结派“小圈子”的行径,明确指出“多边主义的要义是国际上的事由大家共同商量着办,世界前途命运由各国共同掌握”,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

针对标榜所谓“基于规则的秩序”、把自己的“家规”强加给国际社会的行径,明确指出“世界只有一个体系,就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只有一个秩序,就是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只有一套规则,就是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青山矗立,不堕凌云之志。

历史正在见证并将继续见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中国不仅是积极倡导者,更是坚定推动者、践行者。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法国巴黎第八大学教授皮埃尔·皮卡尔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英国学者马丁·雅克说,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开辟了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也是改变世界的伟大创造”;第七十一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彼得·汤姆森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唯一未来”。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世界和人类作出的贡献,不仅在于创造了多少物质,还在于提出了什么理念。”希腊前总统帕夫洛普洛斯说。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外交领域的集中体现,为破解人类共同难题、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提出中国方案,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人类思想宝库贡献的智慧瑰宝。

共同价值,指引未来

——在和而不同、谋求大同中凝聚全球共识,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精神引领

2015年9月,联合国成立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到访联合国总部。“和平尊”,中国赠予联合国的礼物,贯通历史与现实,意蕴厚重而深远。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目标远未完成,我们仍须努力。”在联合国讲坛,习近平总书记首次面向世界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

“共同价值”意义何在?与西方一些人推行的“普世价值”有何不同?

就在这一年,一幅反映“3岁小难民之死”的照片,深深震撼着整个世界。来自叙利亚的男童艾兰·库尔迪在随家人逃难途中不幸溺亡,“卧眠”地中海海滩,成为令人心碎的一幕。

从旷日持久的“中东之乱”,到各种处心积虑的“颜色革命”……接连不断的悲剧和乱象警示人们:试图借“普世价值”之名,用单一价值标准“衡量”他国、用单一制度模式“改造”世界,只会带来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让和平理念的种子在世界人民心中生根发芽,让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星球生长出一片又一片和平的森林”“我们必须作出努力,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全世界的孩子们都在和平的阳光下幸福成长”……

2014年3月,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习近平总书记在演讲中引用大楼前石碑上的名言,深刻阐释人的思想之于现实世界的深远影响。

民主、自由、平等……这些美好的词汇,本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然而,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西方某些国家政客试图将这些价值曲解、私用、滥用,将自身对这些价值的单一理解包装成“普世价值”强加于人。

“价值向往”与“路径迷失”之间,错的从来不是对价值本身的追求,而是实现价值的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本着对人类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从思想认识的角度为全人类对美好价值的追求正本清源——

“各国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各国人民都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更是世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

以所谓“普世价值”划分“小圈子”、拼凑“小集团”,只会让世界四分五裂;而以全人类共同价值凝聚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带来的才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大团结。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天下大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所倡导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从不谋求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彰显着“不同”与“大同”的辩证智慧。在寻求“共同”中包容“不同”,在尊重“不同”中谋求“大同”,正是“共同价值”超越“普世价值”的进步意义所在。

植根于中华文明历史厚土,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提出,将中华民族鲜明的价值追求延展至世界维度,实现中外话语体系在价值观领域的开创性对接;着眼人类共同长远利益,全人类共同价值以中国智慧为促进人类文明永续进步、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就要承认和尊重文明多样性,以平等和欣赏的眼光看待不同文明——

2019年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举办,不仅覆盖亚洲所有国家,还向世界各大洲开放。

“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我们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话语,赢得各国与会代表如潮掌声。

宾朋满座、济济一堂,缘于新时代中国对世界各国创造的不同文明始终如一的真诚尊重。

“我访问过世界上许多地方,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了解五大洲的不同文明,了解这些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独到之处”。在墨西哥,漫步于奇琴伊察玛雅文明遗址;在希腊,参观雅典卫城博物馆;在埃及,走进古老的卢克索神庙……在一场场别具韵味的“文化外交”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身体力行。

在不同国际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是一位大国领袖对不同文明的欣赏和尊重,更是一位世界级领导人胸怀天下的格局与担当。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就要起而行之,以自身探索实践不断为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贡献力量、夯实基础——

为了捍卫和平,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积极在国际地区热点问题中劝和促谈;

为了促进发展,中国倡导“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一以贯之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自主发展能力;

为了维护公平,中国积极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经济全球化更加平衡包容;

为了追求正义,中国坚定不移站在国际公理一边,坚定不移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

为了实现民主,中国探索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矢志不渝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为了保障自由,中国以实际行动尊重不同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始终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如山如海,守护和平正义,涵养发展动力;如旗如炬,洞察人类未来,引领前行方向。

百年变局中的世界,因新时代中国而不同,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更加光明。

2022年2月4日晚,从奥林匹克运动发祥地——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采集来的火种,“点燃”了北京冬奥会主火炬。

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奥运盛会,再次见证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们,为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共同目标而拼搏奋斗。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的时代背景下,这样全球性的聚会,更具重大而特别的历史意义。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2008年,首次举办奥运会的中国,以开放胸怀拥抱世界,以共同梦想感召世界;

“一起向未来”。2022年,奥运圣火再次在北京燃起,凝聚着来自五洲四海的团结力量。

一起向未来!新时代中国将继续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同各国一道,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崇高事业燃起更加炽烈的奋进之火,点亮更加闪耀的希望之光。

新华社北京2月6日电

 
© 蒙古贞日报 版权所有     辽公网安备 21092102000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