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要闻     下一版>>
  习近平复信青年汉学家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集思广益群策...
  记者手记:辽西小村的“共富”密码
  不宝金玉而宝信
 
 
 
数字报首页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11-17
 
记者手记:辽西小村的“共富”密码
——看官营子村如何答好新时代乡村振兴答卷
2025-11-17
 
作为一名深耕基层多年的记者,我走过无数村庄,见证过太多变迁,但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于寺镇官营子村的故事,却让我久久不能忘怀。若干年前,当官营子村第一次出现在我采访本上时,这片曾顶着197个贫困村之一帽子的土地,正用风沙迷眼的粗粝迎接我。谁承想,此后经年,我的镜头与笔端,竟记录下它从贫困村蜕变为“全国文明村”的壮阔历程。这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样板,更是一曲党群同心、奋斗筑梦的时代强音。
蜕变“启航”——贫困村的“破茧”之路
第一次踏入官营子村是在2016年。那时的官营子,虽已摘掉“贫困帽”,但土坯房、沙化土地和零散的农田仍显露出发展的艰辛。风沙正卷着沙土打在采访本上。村头老树下,张庆年蹲在地上画“地图”,用树枝勾勒着土地整合后的产业分区,袖口磨出毛边的夹克衫上沾着草屑。“记者同志,你看这‘东养殖、西高效、南林果、北棚菜’的布局,得让每寸土地都‘说话’”。他指着一片地说,“这里将来会是集中居住小区,村民不用再怕风沙迷眼。”他抬头时,睫毛上落着沙粒,眼睛却亮得像田埂上刚破土的苗。他虽眼神坚定,但我却半信半疑。
没想到,三年后,承诺成了现实。2019年,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官营子村建起8栋现代化住宅楼,396户村民搬进电梯房,老宅置换后还能拿到10多万元补偿。已脱贫户彭作斌拉着我看他的新家:“沙发、抽水马桶全有,和城里一样!”那一刻,我意识到,官营子的故事绝非寻常。
那时的我还不懂,这个曾自费 800 万元创办家庭农场的村支书,如何用 16 年时间把 “北靠大沙陀,西靠牦牛河,风沙迷眼睛,井水不好喝”的穷村,变成人均年收入 4 万元的小康村。直到在数智中心看到实时滚动的土地流转数据,在养殖小区目睹智能监控系统精准调节牛舍温湿度,才惊觉他口中的 “地图” 早已变成现实:2 万亩耕地 80% 实现规模化经营,4000 万元建设的养殖基地年效益达 2400 万元……
产业“织锦”——从“零散地”到“吨粮田”
站在庆年家庭农场圆葱收获的现场,我触摸到了官营子产业振兴的强劲脉搏——“双秋轮作”模式。同一块地,圆葱和芥菜接连丰收,亩收益近万元。村民张晋发正是受益者之一,他把零散的土地流转给农场,稳拿租金,又和妻子在农场打工:“我一天170元,她赚140元,加上租金,一年稳稳当当过十万,新楼房也住上了!”他脸上洋溢的笑容,是对新模式最有力的肯定。在张庆年和庆年农场的引领下,一幅“一点带四区”的现代农业版图清晰铺展,成为托起村庄富足的基石。
科技,是这幅壮锦上最亮眼的丝线。大棚里自动控温、水肥一体化,养殖场用摄像头监控母牛生产。官营子村党总支副书记彭助涛说:“科技让农业从‘靠天吃饭’变成‘靠数据吃饭’。”这些鲜活案例,被我写进报道后,引发广泛关注。
村中心的商贸一条街熙熙攘攘,26家商铺鳞次栉比。从油盐酱醋到五金家电,从热腾腾的早餐铺到新潮的电器店,村民日常所需触手可及。“缺啥走几步就到,省下跑城里的工夫,能多干不少活儿!”刚买了电动车的村民李亚彪满意地说。  (下转二版)
 
© 蒙古贞日报 版权所有     辽公网安备 21092102000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