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某些文件和材料,常有“似曾相识”之感。规划方案可以跨地区“共享”,学习体会能够跨部门“通用”,甚至连请示报告都难免“撞脸”……公文抄袭问题的泛滥,暴露出的是机制疏漏与创新乏力并存的双重困境。
 
	一方面,责任链条的断裂是症结所在。从起草者的“简单拼凑”,到审核者的“不闻不问”,再到签发者的“放任自流”,层层失守的责任关口,为“克隆”公文打开了方便之门。当“甩手掌柜”心态蔓延,严谨细致的审核把关程序形同虚设,公文质量便失去了最基本的制度保障。这不仅是对工作程序的漠视,更是对党和人民事业极不负责的表现。
 
	另一方面,创新能力的匮乏是深层诱因。在要求提供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落实举措时,一些干部或因能力不足,或因惰性使然,选择了最“便捷”的抄袭路径,导致政策性文件、行动方案等内容空泛,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如同“空中楼阁”,无法有效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这种创新能力的缺失,比单纯的抄袭行为更为致命,制约着政策效能的发挥和地方治理水平的提升。
 
	根治此弊,需双管齐下。必须拧紧责任“螺丝”,明确并严格落实从起草、审核到签发的全流程责任,对抄袭行为“零容忍”,让“甩手掌柜”无处遁形。同时,更要大力倡导和激励创新务实文风,引导干部将精力投入到调查研究与独立思考中,锤炼真本领,提出金点子,确保每一份公文都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真正成为推动工作的利器。   (付新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