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下午,瑞应寺风景区广场热闹非凡,阜新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文化活动,正在这里隆重举行。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蒙古勒津服饰的展位格外热闹,色彩明亮,款式各异的民族服饰吸引着众多游客驻足欣赏,近距离感受传统非遗的独特韵味与匠心精神。有的游客兴趣盎然地沉浸式“换装”并美拍;有的游客被长袍上的“针”功夫所折服,用手反复摩挲着精美的刺绣图案,不住地发出“啧啧”赞叹声。蒙古勒津服饰传承人韩红热心地介绍着服饰的工艺特色。
蒙古勒津服饰是我县特有的传统服饰体系。其制作技艺承载着自蒙古贞部落东迁至此的300多年历史沉淀,并逐步发展演变而来。该服饰以长袍、坎肩、腰带为核心构成,以色彩运用、纹饰构成和功能设计为核心技艺,通过刺绣纹饰展现蒙古勒津部落的审美特征。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项服饰制作技艺几度濒临失传。
造型、裁剪、缝制、镶边、扣绊儿……从1993年开始,在县城开服装店的韩红开始从事蒙古勒津服饰工艺制作,用一针一线织就草原文明的活态传承。
经过多年发展,韩红创办了“特一特”蒙古勒津服装设计制作有限公司,为蒙古勒津服饰技艺传承和发展搭建了优质的平台。现公司年生产蒙古袍达10万套。服饰销售从本地拓展到全国多地,更远销到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
“有不少游客预定这款服饰,还有的要收藏,这么多人喜欢它,我真的很高兴。”面对服饰展位前不断围拢而来的游客,韩红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近年来,我县通过“三位一体(即,传承基地建设、数字化保护、活态传承活动)”保护体系推进对这一项目的传承和发展。“特一特”民族服饰公司作为省级传承基地,完成了传统服饰形制数据库建设和服饰技艺数字档案采集,持续开展进学校、进社区、进景区活动。
这次在瑞应寺风景区广场设置展位亦是非遗“被看见”的“必修课”。
正是凭着执着、热爱和坚守,韩红让这一“流动的文化遗产”越走越远、生机盎然。
2015年7月,蒙古勒津服饰被列入辽宁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用时光沉淀的匠心、用情感注入的灵魂之作,这一非遗项目不仅频繁地在域内各类晚会、手工艺大展等活动上亮相,还曾走出国门参加俄罗斯文化交流展示活动而大放异彩。该项目曾获全国第七届蒙古族服饰艺术节二等奖,并于2024年5月代表辽宁省参加中国(深圳)第二十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首次实现国际性展会亮相,向世界展示了蒙古勒津的文化魅力。
传承人韩红先后获得县十大青年创业者,阜新市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再就业明星、巾帼创业标兵,辽宁省三八红旗手、巾帼创业标兵等称号。
守正创新,是非遗“活”起来的动力源泉。从告别“高冷”到走向大众,从打破边界到走向融合,从创新路径到走向新生,作为蒙古勒津服饰传承人,韩红不仅见证了这一非遗项目从“生存必需”到“文化符号”的转变,更推动着蒙古勒津服饰从“静态展示”到“动态共生”的跃迁。
30多年来,韩红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突破传统、打破边界,巧妙融合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开发出融合传统元素与现代理念的创新服饰(如婚礼服、节庆服、日常服三大系列产品),并一直践行着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文化与产业的共振双赢,使蒙古勒津服饰的发展和传承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我不仅要把它传承下去,还要更好地创新下去!”尽管肩上和脚下都是沉甸甸的责任,但韩红的语气坚定而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