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走在水泉村平整的柏油路上,记者偶遇村民白全福。他是村上农机服务公司的农机手,这两天正忙着检修机车。“天气马上就要转暖了,得把活儿干在前头。朱书记把我领上了‘道’,可不能让他寒了心!”这个憨厚朴实的汉子,去年通过打工、莳弄大田、饲养牲畜赚到了不少钱。
张海宝接过话茬:“过去,咱村里没啥集体收入,日子过得挺紧巴的。自打工作队驻村以来,带来了新思想。朱书记更是为村里农机服务公司发展忙前跑后的。目前,公司有3台‘东方红’拖拉机和2台挖掘机。去年春耕、秋收给村集体赚了近10万元钱……”
如今,水泉村养牛、养羊、养猪、养鸡的农户是以前的3倍,村里的富户越来越多。还有很多人琢磨着借助产业项目早日富起来。自打工作队到来后,经多方努力,村民家家免费接入了有线数字电视信号。茶余饭后,村民在文化广场上健身时,说得最多的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致力于“口袋”和“脑袋”同富,朱旭东还用活农家书屋资源,和村两委一起推行“党支部+农家书屋+N(管理、学习和活动)”新模式,设立流动图书服务点,让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活起来”。“春耕备耕知识阅读”“一老一少共阅读”等活动的扎实开展,使书屋成了家长安心的“托儿所”、留守老人的“安享屋”。在朱旭东的倡导下,村上还定期开展“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文明卫生户”等评选活动,让这个蒙古族聚居村落民风淳朴承传、时代新风远播。
越来越长的北方白天,预示了春的到来。张海宝说:“其实,朱书记帮助我们的事情还有很多,说也说不完……”而在朱旭东的工作时序表上,修村路、办文化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已经排得满满登登。 (张 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