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来自红都的号角
1932年3月16日,在遥远的江西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向全国发出了一则振奋人心的电文:“东北义勇军大举进攻沈阳,人数有十万,分三路进攻……义勇军屡袭沈阳,有数处起火,至今未熄。”报道特别指出,其中第三路军正“由彰武、法库、康平前进”。这支英勇队伍的核心指挥者之一,正是来自辽宁阜新的抗日名将、时年54岁的金子明。这声来自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呼声,将一位东北义勇军将领的壮举,镌刻进了中华民族抗战的宏伟史诗之中。
觉醒:从饶阳河畔到革命路
1904年,日俄战争的铁蹄践踏着辽东大地。彼时,16岁的阜新少年金子明,正在沈阳基督教青年会学堂半工半读。这个生于苏和营子(蒙古语“索各音艾里”,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泡子镇苏和营子)的农家子弟,在阅读《圣经》的同时,也秘密传阅着《民报》等革命书刊。沈阳的求学经历,让他亲眼目睹了国势衰微与列强横行,民族救亡的种子深植心中。1908年冬,他怀揣同盟会委任状返回故乡,在吴家大院的地窖里点燃了东北早期革命的火种。
历史的车轮滚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炮火撕裂了沈阳城的宁静。时年53岁的金子明,目睹了日军的暴行:刺刀下挑开的孕妇腹腔、废墟中孩童的断臂……家国剧痛灼烧着他的灵魂。
“誓雪此仇!”在断墙上写下血书,旋即,他昼夜兼程潜回故乡阜新,散尽家财,联络志士,毅然举起了抗日义勇军的大旗。 (下转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