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 日,蒙古贞广场的晨光中,一位老人缓步而行。他身着旧式军装,胸前别着两枚擦得锃亮的勋章,在阳光下偶尔闪烁出金属的光泽。周围的人匆匆走过,无人知晓这位老人胸前的纪念章意味着什么 —— 那是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60 周年” 纪念章和 “光荣在党 50 年” 纪念章。他叫海风,这位 88 岁的蒙古族老人,用半个多世纪的沉默,守护着一个关于忠诚与奉献的秘密,谱写着普通一兵最动魄的精神长歌。
为国守机密,刻进骨血的承诺
1958 年春天,19 岁的蒙古族青年海风踏上了开往长春的军列。这个来自我县贫困家庭的年轻人,参军来到沈阳军区某部坦克教导团,他第一次接触到这些从抗美援朝战场上下来的功臣坦克,感受到战斗力量的具象化。
那一年,他当上了一名坦克兵的二炮手,还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二年,部队挑选优秀士兵培训汽车驾驶员,海风又一次被选中,并以全优的成绩结业。当他成为一名真正的驾驶员时,他并不知道,这次选择将成为他日后参与 “两弹一星” 工程的铺垫。“连长说开车重要,我就把开车当成天大的事。” 海风回忆说,“那时候只知道党叫干啥就干啥。”
1961 年,海风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记得当时介绍人一个是连长李林义,另一个是曾当过陈毅元帅司机的指导员赵兴尧,这让海风一直深感荣耀。入党后的海风,危险的运输他当头车,紧急任务他第一个上。当上班长后,他所带的班被上级授予 “四好班”,他个人连续两年被军区评为 “五好战士”。
然而,正在海风被评为第一批学雷锋积极分子,准备扎根军营建功立业之时,1964 年初,一纸退伍命令却让他始料未及。海风只被告知 “组织需要”,就被调往一个有代号的矿区单位,从解放军战士转为国防军工。当他来到那片荒凉的矿区,看到戒备森严的岗哨和穿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时,才隐约意识到自己将参与的工作非同寻常。“我们运输的矿石装在特制的铅罐里,每次出车前都要检查防护装备,队长说漏一个扣子都可能要命。”
1964 年 10 月 16 日那个历史性的夜晚,海风正在矿区待命。当广播里传来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时,整个基地沸腾了!罗布泊上空腾起的蘑菇云震惊了世界。“我按着车笛不松手,足足按了三分钟”,老人的眼中泛起泪光,“那时候才明白自己运输的‘石头’已经化作捍卫国家安全的利剑,才明白为什么队长总说‘死了也要把矿石安全送到’。” 而他却不知道,这一天的欢欣将成为此后 60 多年的沉默。
欢欣过后是更严格的保密教育。海风和战友们被要求 “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所有参与过 “两弹一星” 工程建设运输工作的人员档案都被列为机密。海风守纪守则,工作出色,又一次荣获了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的 “五好战士(职工)” 证书。海风所获的这些证书都珍藏着,却从未向他人提起过,包括自己最亲的人。 (下转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