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上一版    
  深耕农旅融合  奔赴“诗和远...
 
 
 
数字报首页
 
 
2025-4-24
 
深耕农旅融合  奔赴“诗和远方”
——于寺镇官营子村“乡村振兴模式”系列报道(五)
2025-4-24
 

春日的官营子河畔,万物复苏,生机盎然。清晨的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一群群鸿雁或低飞或高翔,它们或在水面轻盈地点水,或在岸边悠闲地觅食。漫步在官营子村,随处可见樟子松、旱柳迎风摇曳,尽显勃勃生机,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生态画卷。而这一切美景的背后,是官营子村近年来在农旅融合和生态治理方面的不懈努力。


外防内治,打赢科尔沁沙地治理“攻坚战”


曾经的官营子村,土地沙化严重,沙化土地面积高达1.3万亩,制约了其经济社会的发展。 “北靠大沙陀,西靠牦牛河,狂风迷眼睛,井水不好喝……”这句广为流传的顺口溜道尽了生态的困境与风沙的肆虐。那时官营子村以种植业为主,单产产量低,农民收入微薄,生活环境差。风沙大是过去官营子村村民最忧心的事情。在坚决打好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决心下,官营子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官营子村以坚定的决心和科学的策略,持续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打响了一场治沙“攻坚战”。

山——梯田改造,稳固根基。官营子人深知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坚持以人工改造梯田为抓手,对坡耕地进行综合治理。2023年至2024年,官营子村已完成梯田改造2000亩,并在梯田堤坝上栽植了经济林,既稳固了山体,又增加了经济收益。

水——水网体系化,滋养绿洲。近年来,官营子村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全域海绵化·水润阜新”的建设要求,采取“留住天上水、挖潜地表水、涵养地下水”的治水举措,不断提升水环境,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

打造“水水相连”的水网体系。官营子村三面环河,流域总长达20公里。聚焦水资源综合利用,目前全村已经建设方塘20座、蓄水池45个,截潜3处,水源井200眼,地下管网5万延长米。规划实施“官营子灌区工程”,新建截水3处、截潜8处,新增灌溉面积1.3万亩,形成了“水水相连”的地下水网体系。

绘就“水清岸绿”的美丽画卷。聚焦水生态建设,官营子村全面落实河长制,在长效管护上持续发力,强化河流水域清障保洁、岸坡维护,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畜禽粪污和秸秆资源化利用,有效提升了当地的水质。着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坡耕地治理2000亩,在河边造林5000亩,增强了水土保持功能,让河流水域进一步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林——绿意盎然,构筑屏障。在防风固沙的征途上,官营子村以“以林挡沙”为坚定原则,展现出了无比的决心与毅力。这个拥有18000亩林地的村庄,不仅实施了道路沿线绿化工程,完成了15公里的绿化任务,还成功修复了2000亩迹地林和2000亩残次林,为村庄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生态防风屏障。全村森林覆盖率高达34%,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而在这片绿意中,官营子村不能忘记那位执着的先行者——张庆年。1999年,当村庄面临河岸险峻、洪水肆虐的严重威胁时,他毅然决然地肩负起了植树的使命,在荒滩上开始了漫长的植树生涯。他立志要用树木护住河岸,将绿意铺满大地,这一坚持就是十年。十年间,面对洪水汹涌、风沙肆虐的恶劣环境,张庆年却是从来没有退缩过。正如他所说:“今天栽不上,我明天栽,今年栽不上,我明年栽,我总要把它栽上。”他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鼓舞了村民们的心。在他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植树造林的行列中,共同为官营子村的治沙事业贡献力量。未来三至五年内,官营子村将继续完成道路绿化工作,让绿意更加盎然。

田——密植锁沙,粮丰人欢。在农业生产方面,官营子村实施了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通过合理密植、大垄双行、节水滴灌等先进技术,实现了玉米产量的显著提升。在未来三年内,官营子村还将实现水浇田的全覆盖,并推广科学的种植模式,使玉米产量从过去的亩产不足1300斤提升到亩产2000斤以上。这种以密植锁沙的方式不仅有效防止了沙化问题,还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

草——草盖沙地,生态和谐。在草原修复方面,官营子村已完成林下种草3000亩,并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完成总计18000亩的林下种草工作。这种针阔混交和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化修复模式,不仅以草地覆盖沙层,为畜牧业提供了优质的草场,还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在这片曾经饱受风沙肆虐的土地上,官营子村人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曲壮丽的治沙之歌。从梯田改造稳固根基,到水网体系化滋养绿洲;从绿意盎然的林木构筑屏障,到密植锁沙的农田粮丰人欢,再到草盖沙地实现生态和谐,每一步都凝聚着官营子人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如今,昔日的沙海已变成了绿洲,狂风不再迷眼,井水也变得甘甜。官营子村的变化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提升了经济收入,更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在这场科尔沁沙地治理的“攻坚战”中,官营子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数智引领,打造全国示范样板村


作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官营子村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5G技术打造村“数智中心”,这个“数智中心”选址建设在林果基地的高地上。站在高地上,整个村庄一览无余。“数智中心”以云数据中心+七个平台服务系统为基础,实现了设施农业生产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和村养老服务中心智能化管理,并提供村土地地块数据、农产品溯源、智慧党建、智慧养老以及其他便民服务等。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而数字技术的应用为农业现代化注入了新动能。平台建设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随着数字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农业数智管理平台将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大作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农民增收致富,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力量。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征途中,官营子村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作用,将科技视为引领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为此,官营子村积极与省移动公司携手,共同打造了一个领先的数智应用系统服务平台。这个平台不仅将智慧科技巧妙地融入农业种植、畜牧养殖、设施建设以及综合治理等多个领域,而且以其创新的功能和便捷的操作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精准性和效率。通过移动和PC端,平台实现了信息的实时采集、高效处理与快速发布,为精准种植、科学养殖和智慧畜牧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支持。

走进官营子村养殖小区内,只见现代化养殖充斥着满满的“科技范儿”。通过各个角度的摄像头,电子屏上牛舍的情况一目了然。

智慧养殖效益高。科学养殖和智慧畜牧还采用了环境监测系统,实现空气温湿度、二氧化碳和氨气监测,一旦环境数据出现异常,系统便会立即报警,保障牛群整体健康。

这种数字化、智能化的管理模式,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有效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升级。如今,官营子村的农业生产已经告别了传统的粗放模式,迈向了数字化、智能化的新时代。这一变革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而且增强了农民的收入和幸福感。

官营子村与移动公司联合,搭建了农产品溯源平台。通过数字技术手段,为农产品赋予唯一的身份标识编码,对农产品播种、种植、施肥、打药、收割、加工包装、仓储、销售、流通等各环节进行数据采集跟踪和全周期溯源管理。通过“一物一码”的方式,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各环节信息实现无缝对接,为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和交易成本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农业生产和电子商务精准对接提供了便捷渠道。同时,反制生产经营主体诚信经营,让农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究、风险可控,监管流程更加透明化,产品质量得到有效保障,百姓吃得放心。

如今,官营子村正积极实施数智规划,以土地整合共享平台为基础,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一地带五路”的发展格局:即以土地为中心,规划建田间作业路,电路、(水)管路、网路以及树路(防风林带)。将土地进一步整合后划分14片区61块,建设完成后,整个地块内取消线杆、井房、泵房、沟沟坎坎、多余的作业路,可节约土地10%。规划建设完成后,可按土地地力设定粮食产量,精确管控地块内水肥以及微量元素的投入和技术管理,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提高粮食产量,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

官营子村正在积极迈向农业现代化,通过一系列创新手段,将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进行深度融合。官营子村不仅通过先进的设备采集数据,还结合人工收集的方式,整合了农业专家提供的专业数据以及本村的气候、土壤等实际情况,形成了一套既合理又实用的数据体系。经由平台分析后输出相应指令,按作物生长数据结合3D孪生技术,实现全过程现代机械化、智能化田间管理。这些都是数智化技术的有力支撑。

数智规划不仅是技术的展示,更是官营子村对未来发展蓝图的精心绘制。它充分利用了村内的土地整合共享平台资源,结合丰富的水资源和多年来科学技术的积累,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村民需求为中心,最终实现“路路相通、水水相连、事事相融、快速发展、共同受益”的目标。


农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在官营子村首届“丰收节”上,村民成为了主角,台上载歌载舞,台下掌声不断。其中一项单产提升奖更是赢得了满场喝彩。村党总支书记张庆年念起了“致富经”,成绩离不开党建引领,不靠天公靠科技。他分享的选种、播种、密植、节水滴灌等一系列科学种植方法,受到了广大村民的欢迎。

清风徐来,满目翠绿,叠翠的山峦与清澈的溪流交相辉映,现代化的民居错落有致地点缀其中,构成了一幅和谐的乡村画卷,让人在这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官营子村深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要性,依托其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特色产业,探索“特色产业+休闲采摘+观光旅游”的发展模式,聚焦以农促旅、以景引人、以旅兴农,持续提升乡村旅游“吸引力”。

如今,官营子村已成为乡村旅游的“新名片”。游客们可以在这里尽情享受四季变换带来的不同乐趣,阳春三月里可在棚内尽享采摘乐趣,盛夏六月里可赏绿树成荫,金秋九月里可观百亩水稻丰收,寒冬腊月里可览银装素裹,可谓春览花海秋赏月,夏游绿荫冬看雪,一年可摘不同果,四时游玩乐不停。游客们的如潮好评正是对官营子村农旅融合模式的最好肯定。

官营子村的农旅融合模式不仅让游客们流连忘返,更让村庄焕发出勃勃生机。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已成为过去式,蓝天白云成为常态。优美的环境吸引了众多候鸟在此停歇,它们在官营子河上自由觅食、展翅飞翔,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

官营子村党总支书记张庆年表示,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历史交汇点上,官营子村正以坚定的步伐和昂扬的斗志,奋力推进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决战决胜。今年,官营子村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紧跟时代步伐,融入发展大局,通过实施土地整合、农业数智规划、单产提升项目、两万亩高标准农田提升改造项目,以及转变服务观念引领村民增收致富等系列举措,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向着新目标,奋楫再出发,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篇章。

在官营子村,一幅令人陶醉的田园画卷正徐徐展开。近处,田鸭在水中嬉戏,悠然自得;远处,稻浪随风起伏,宛如金色的海洋;天空中,鸿雁翱翔,自由自在……官营子村巧妙地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通过“以农促旅”“以旅助农”的策略,成功地将文化的“软实力”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硬杠杆”。这种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不仅增强了乡村产业的活力,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

如今,官营子村正在逐步实现宜居、宜农、宜游、宜业的“四宜相合”,生活、生产、生态的“三生相融”,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官营子模式”蓄势待发,必将行稳致远。

 
© 蒙古贞日报 版权所有     辽公网安备 21092102000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