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委联合印发的《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统筹调动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全面发展”。2023年,国家体育总局等十二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要“深入推进体育融合”“打造特色体育赛事活动”“深入挖掘民族体育文化资源,丰富中华体育精神的时代内涵”。根据国家关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有关精神,2021年,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对体育工作进行专题调研,提出要突出民族自治县优势,挖掘民族体育文化,落实“双减”政策,确定了我县发展特色体育搏克、柔道进校园的工作目标,有力促进了我县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发展。作为来自教育界的一名政协委员,我特别关注我县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并跟踪了解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发展前景和方向进行了有益探索,以期为推动体教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一、基本情况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总体安排,在文体旅服务中心成立了我县特色体育推进办公室,运用“体教融合”的方式在县域内中小学进行博克、中国式摔跤、柔道的授课和推广。县委书记等县领导接见奥运柔道冠军杨秀丽,共商我县特色体育发展大计,组织相关部门召开工作推进会议,落实启动资金。组建了教练团队,举办全县特色点校教练员培训班。建设杨秀丽工作室,搏克柔道训练室。带领教练团队对首批推进搏克、柔道进校园试点的县实验小学、县蒙初中、大巴镇蒙小等15所中小学校进行启动和培训。两年来,围绕博克、中国式摔跤、柔道等特色体育项目,进行针对性的授课和推广,累计培训三万余名学生。
特色体育进校园工作开展以来,得到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关注。新华社派出两个采访组来我县进行采访、拍摄,国内主流媒体《辽宁日报*北国网》刊发了《特色体育项目搏克、柔道进入阜新县校园》的文章,《阜新日报》《学习强国》等新闻媒体也持续关注我县特色体育工作并进行报道,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特色体育工作虽然取得了初步成绩,但由于开展时间尚短,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特色体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较为匮乏。在前期的工作开展过程中,杨秀丽专业训练团队为特色体育进校园提供了师资保障。随着试点学校的增加,参训学生规模的逐渐扩大,杨秀丽专业师资团队对各试点校进行专业训练的频次逐渐减少,仅依靠各校本土师资团队进行特色体育训练指导,缺乏专业性,训练效率较低,并且存在安全隐患。各学校教师对搏克、摔跤、柔道了解掌握不充分,试点校体育老师基本是零基础,不仅要教学生还要先教会老师。有的学校因为种种原因推进较慢,训练室简陋,硬件设施不完善,室内温度达不到训练要求。
二是特色体育竞赛体系开展方面存在短板。自2021年我县中小学开展特色体育工作以来,各学校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特色体育训练项目和赛事活动,推动了本校的特色体育发展工作,但全县还未能组织开展校际间及大规模的特色体育赛事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县特色体育工作的整体发展。
三是特色体育经费保障方面缺少支撑。开展并推进特色体育工作,涉及专业教练员的训练指导、训练场地和训练设施的配备、队员的服装、人身保险、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需要专项经费支撑,才能更好地推进特色体育工作开展和运行。仅靠学校自身的经费运行还远远不够,需要增加特色体育专项经费才能更好开展此项工作。
三、几点建议
根据我县民族特色体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建议县人民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
一是优化特色体育专业师资队伍。继续依托杨秀丽特色体育专业师资团队和“秀丽体育运动学校”的专业师资团队优势,加强对我县特色体育项目进行专业训练指导。同时,要加强各试点校特色体育师资团队自身建设。建立完善常态化教师培训机制,全面提高各相关学校特色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建立一流的教练团队,打造精品教练队伍。要走出去,请进来,到搏克、中国式摔跤、柔道训练较好的地区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加大试点校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业务能力,要让专业人才干专业事,发挥专业人才作用,调动积极性,推动民族特色体育健康发展。
二是完善特色体育工作机制。定期举办全县规模的特色体育专业赛事,在全县运动会中增设特色体育赛事项目,制订科学合理的赛事规则,在充分调动各校开展特色体育积极性的基础上,促进特色体育的专业化发展。同时,要在平时的体育教育教学中,进一步规范管理,打造体育高效课堂,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模式,促进体教融合发展。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持续加大对“双减”和“体教融合”工作的重视力度,逐步扩大民族特色体育推广范围,让全校学生都能参与到“特色体育训练活动”中来,学校与参加训练的学生签署自愿参加协议,并缴纳人身保险,增加安全保障。经常组织召开调度会、现场会,推广经验。对训练成果进行考核验收,办好“节庆”赛事,实现产业拉动。扩大新闻宣传,持续制造影响,争创国家、省级人才培训基地。
三是加强特色体育经费保障。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列入县本级财政预算,保障各校特色体育的运行和开展,并对开展好的、有特色、有成效的学校予以资金奖励。政府要持续加大资金投入,主要领导应亲自帮助调拨资金,持续关注和跟进。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向上争取民族特色体育发展专项经费,在扶持特色体育产业发展、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推动“体教融合”工作健康发展,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