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家店村地处北纬42°黄金农业带,干燥少雨,光照足,昼夜温差大,种红薯得天独厚。”1月13日,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伊吗图镇吕家店村党总支书记胡波告诉记者,“选择种红薯是因为我家提前试种,技术效益过关,才在合作社推广的。”
伊吗图镇过去曾是煤炭主产区,村里之前日子过得充裕。可随着资源的枯竭,吕家店村民又过上了靠天吃饭的日子。胡波上任之初,村集体几乎是零资产。
如何找到适合吕家店村的发展之路,胡波心里也没有底。“我们村‘两委’成员坐在一起开了一周的会,最后决定成立合作社。”胡波清楚地记得和老党总支书记的对话:“你自己想从合作社挣多少钱?”“我就没想过自己挣钱。”“那就成了!可以干。”
2021 年,吕家店村成立农丰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 630 亩。当时,合作社需 100 万元启动资金,村“两委”成员发动大家入股。胡波自家有农场,妻子石桂娟对他说:“咱多掏点吧,拿 10 万元。”但接下来的情况却出乎意料,返乡大学生孙雷要入股 30 万元,其他亲戚也想入股。这样下去,村民恐怕就占不了多少股份,咋办?村“两委”做了规定:每户入股 5000 元起,5万元封顶。“这样才能把更多的村民带入合作社。”最终 30 多名村民加入了合作社,也改变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产业结构,当年村里种植 400 多亩特色红薯,形成了红薯培育、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式发展模式。这种红薯口感绵软香甜,在市场上颇受好评。
“多亏胡书记把自家的钱拿出来,合作社才渡过难关。”村会计方媛对当时资金紧张状况记忆深刻:100 人在地里起红薯,一天得 1 万多元,最高时达 3 万元,一共得30多万元。“起红薯前四五天,我找到胡书记,胡书记二话没说回家就卖了十几头牛,四五天后就把30万元给了我。”2021 年起红薯时又赶上连雨天,村集体起了 30 万斤红薯,却没库房放。胡波把自己家红薯全卖了,把库房腾出来放村集体的红薯。就是他这样舍小家为大家,当年合作社挣了 60多万元,分红 49.78 万元。
2022 年,村里又流转土地 1700 亩,覆盖全村一半以上土地,土地入股 284 人,资金入股 85 人,筹集运营资金 229 万元。为了增加收益,胡波把农产品加工成商品再出售,将红薯做成了薯干,一斤薯干卖到15元;还把红薯做成了酒,村里酒库存着6万斤酒,仅红薯一项的收入明显提高。2022 年村里分红 141.2 万元,壮大村集体经济 15 万元,同时解决本村及周边村民就业达 1 万人次,助农增收 100 余万元。村里土地流转金也从每亩 200 元涨到 800 元。
(下转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