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全力开展人员搜救  最大限度...
  打好政策引导组合拳 加快设施农业建设
 
 
 
数字报首页
 
 
下一篇>> 2025-1-9
 
打好政策引导组合拳 加快设施农业建设
——在政协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第十五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的发言
2025-1-9
 

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农业项目建设的有效载体,也是促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是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保障城市“菜篮子”安全,强农富农的关键举措。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设施农业效益可观,产品日趋多样,逐渐凸显地域特色,呈现出适度规模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产业集聚效应也使物流、仓储等周边产业竞相发展,增强了全县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目前,全县设施农业面积已达3.4万亩,其中日光温室3.1万亩、冷棚0.3万亩,已形成以福兴地镇、于寺镇、蜘蛛山镇为代表的西红柿、尖椒生产基地; 以福兴地镇、阜新镇、于寺镇、卧凤沟乡为代表的甜瓜、西瓜生产基地。特别是福兴地镇已实现人均1亩设施农业,成为全县设施农业发展的领头雁和产业强镇的典型代表。

二、存在问题

一是政策扶持资金紧张,扶持引导能力有所不足。设施农业建设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购买生产材料,一栋“百米标准”暖棚预计投入资金约8-12 万元,垫资数额较大,对于生产主体来说资金短缺问题会限制设施农业的规模扩张和技术升级。2024 年,设施农业市级补助政策未出台,县级扶持资金也难以落实, 设施农业大棚规模化发展受阻,特别是在引进有销路、有市场的大型头部蔬菜企业入驻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二是产业链条仍有短板,产品销售体系不够顺畅。设施农业产品面临市场竞争和价格波动风险,市场需求变化快,信息获取不及时,容易出现产品滞销。在销售渠道上,一些设施农业生产者过度依赖传统批发商,销售渠道单一,在市场中处于被动地位; 同时我县缺少工厂化育苗中心,大型育苗企业少,不能确保种苗质量和集中统一上市销售;品牌建设还有待加强,蔬菜产地市场不健全,多为棚区蔬菜收购货站,缺少标准化市场,议价能力弱。

三是技术能力有待提升,设施配套有所不足。一方面,设施农业对技术要求高,像精准灌溉、温湿度控制、无土栽培等技术, 需要从业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目前,很多从业者技术水平有 限,新技术推广难度较大,导致设施农业的科技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建设时间久的棚区普遍存在建设标准低、棚体结构不尽合理、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及效益比较低的问题。同时, 有的设施农业小区内水电路配套设施还相对薄弱,无排水设施, 如遇重大雨情易引发涝灾,影响设施农业发展。

四是土地资源需要规划,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一方面,土地流转过程中可能面临诸多问题,如价格谈不拢、农民意愿不一致等;另一方面,缺乏设施农业用地的专项规划,土地资源无法有效整合和利用,造成土地分散化低效利用。同时,病株死叶等废弃物再处理再利用能力不足,处理不当会造成环境污染。

三、几点建议

一是强化资金支持能力,优化政策补贴标准。一方面要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政府应保障市县配套政策连续性、延续性, 同时要做好扶持资金的落实。鉴于当前规模设施农业发展土地约束趋紧,建议鼓励支持农户适度发展小规模设施农业,既可以分散风险,还可以实现多点开花。另一方面,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适合设施农业的金融产品,提供低息贷款、延长贷款期限等优惠政策,降低融资成本。鼓励开展设施农业保险,帮助农户和企业抵 御自然灾害等风险。

二是建立标准化市场体系,提升市场服务能力。一方面,抓好大型育苗中心筹建。加快福兴地镇育苗中心建设,力争尽快投 入使用,发挥效益;推进蔬菜产地市场建设,积极拓展订单式设施农业,提升议价、保价能力。另一方面,搭建市场信息平台。 收集和发布农产品供求、价格等信息,帮助生产者及时了解市场 动态,合理安排生产;同时鼓励开展电商销售,发展农产品直供、 订单农业等模式,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加 强品牌建设,提高设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加强推广体系建设,鼓励支持设施农业配套。一方面, 要全面组织开展技术培训。通过现场指导、线上授课等多种方式, 向从业者传授设施农业新技术,如无土栽培技术、智能温室操控技术等。建立科技示范园和示范点,展示新技术成果,让农户更 直观地了解和接受新技术。强化与科研机构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另一方面,设施农业一次性投入较高,在协调开展涉农贷款的同时,坚持做好政策引导扶持,积极争取和整合相关领域资金用于设施农业新建和老旧棚区改造提升,进一步提升设施农业 小区抵御风险的能力。

四是加强土地规划管理,推广节能技术及绿色生产。一方面要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平台,规范土地流 转程序,合理确定土地流转价格,保障农民和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加强土地规划管理,制定设施农业用地规划,明确用地范围和标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避免土地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推广 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如利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等,以小区为单位建立废弃物集中处理中心,减少环境污染, 加强废弃物处理和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

 
© 蒙古贞日报 版权所有     辽公网安备 21092102000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