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释义]
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
西去路上,一位鬓发斑白的老人流着鼻血,艰难走过黄土高原,顶着漫天大雪蹒跚进空茫戈壁。于两旁搀扶老人一路进疆的两个儿子,心疼得跪在皑皑雪野,向天祷告:若父能早日得赦召还,孩儿愿赤足趟过果子沟!
老人的身后,一缕长风裹挟着虎门销烟后的一声长叹,也裹挟着黄河洪涛肆意泛滥后依依顺从的豪迈。在玉门关下,在血色浸透的夕阳里,一遍遍吹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铮铮誓言。经过四个月零三天的长途跋涉,到达伊犁重病在身的老人,仍不忘在日记写下“频搔白发惭衰病,犹剩丹心耐折磨”的诗句,抒发家国情怀。
而此刻,中国的指针正在鸦片战争硝烟的笼罩下,苦苦穿行。禁烟英雄林则徐在南海销烟一年半后,便被革职贬到镇海,第二年七月再度被发往伊犁效力赎罪。赴疆途中,黄河泛滥,林则徐被派戴罪治水,半年后治水完毕,所有人都论功行赏,却只有他仍被发往伊犁。《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这首诗便是写在林则徐发配伊犁的路上,一纸铿锵难掩老骥伏枥的沧桑,然而那力微而任久、风雨是君恩的赤诚,那宁肯不畏牺牲生命也心甘情愿的壮志豪情,却长留青史,在千万代后世子孙胸怀中激荡,鼓舞着炎黄子孙的民族气节与爱国豪壮。
美国前国务卿、政治家基辛格在《论中国》中提到:中国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杂文中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诚然,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从来不缺勇敢的人,从上古神话传说中补天的女娲、治水的大禹,到中世纪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精忠报国的岳飞,到近代为大家舍小家的林觉民、为真理不怕断头的夏明翰,到当代一心钻研杂交水稻的袁隆平、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黄旭华……如今,我们更欣喜地看到,承担“嫦娥四号”航天工程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技术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5岁,承担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调试任务的科研团队平均年龄35岁,当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华夏大地四面八方无数白衣天使不分男女老少,争先奔赴武汉抗疫……中国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挺直了脊梁。
苟利国家,不避祸福,已成为当代中国人奉行的爱国准则。因为在中国,爱国从来不是一句空话!
(本文选自辽宁省作家协会编的《修齐治平金句选释》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