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从中华文明中汲取复兴力量
  结对共建促发展
  一位农村退休老人的“全国先进”之路
 
 
 
数字报首页
 
 
下一篇>> 2020年12月31日
 
一位农村退休老人的“全国先进”之路
本报记者 杨  诺 王美娟 包利滨
2020-12-31
 

退休,对有些人来说,意味着人生舞台的角色转换,意味着职场生涯的挥手告别,意味着人生阶段将进入夕阳无限好……可是,对于阜蒙县旧庙镇关工委副主任史庆友来说,退休后,他比以前更忙碌了:阜蒙县优秀通讯员、辽宁乡村名嘴、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他虽风霜满面,但退休生活却过得七彩斑斓。对他而言,退休,是新生活的序幕,是老有所为的起点,是让梦想再次起航的船帆……

情系下一代  丹心膺重任

“山川披锦绣,大地谷浪急,农田铁牛吼,柏油路上笑声传千里。旧庙镇实现了屯屯通油路;省级公路镇中穿……”

精神矍铄、头发花白稀疏、今年65岁的史庆友,正在为旧庙学校的孩子们做《美丽的旧庙》的演讲,家乡的英雄故事、蒙汉村名的来历,演讲内容瞬间抓住了孩子们的心。

“您讲的故事,对我们影响很大!”“我们一定努力学习,争取也考上清华北大!” 精彩的演讲,迅速让他以实力“圈粉”,下课后孩子们欢呼雀跃地表达着自己的心声,并追问着下次讲什么故事。

作为旧庙镇曾经的宣传委员,史庆友始终认为用身边的红色历史最能熏陶孩子,用榜样的力量最能激励孩子。他结合旧庙镇实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结合青少年特点,利用学校主题教育活动传播正能量,教育、引导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年过花甲的他学会用电脑撰写讲稿,更学会把身边的生动事例制作成精美的课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青少年补足“精神之钙”。几年来,他累计写下了数万字的宣讲稿,开展宣讲活动60余场次。

为更好地树起育人大旗,史庆友不停奔波,邀请行业专家做“护花育苗”的志愿者,定期为孩子们开展法制、安全、文学等专项教育。同时联系社会各届为孩子们捐书,为贫困生捐款……不遗余力地关注、关心、关爱青少年,被全国授予“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走关工路、唱育人戏、圆夕阳梦,谈起关工委工作,他感慨地说:“退休了,还能为下一代服务,能为孩子们成长助力,我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这样的晚年真的很幸福。”

“银发”宣讲献余热  唱响时代最强音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习总书记来讲话。经济发展新成效,乡村建设谱新篇……”

隆冬时节,旧庙镇旧庙村村部里,又传来了史庆友宣讲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声音。绘声绘色的演讲一下子将大家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史老师知识丰富,他讲课就像和我们老百姓唠家常似的,太深的理论我们不太懂,但是史老师一讲,我们就明白了,也感觉和党更贴近了。”旧庙村村干部崔海力说。

近一个小时的宣讲,史庆友全程站立,用通俗的“大实话”,讲述了五中全会将要实施的乡村建设行动会给农村带来哪些新变化,给农民带来哪些新福利。他慷慨激昂地说:“我们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让每一片田野都充满希望。”

随时、随地是史庆友宣讲最接地气的特点之一。这不,宣讲完五中全会精神,正赶上村民在扭秧歌,史老师小课堂又开讲啦!

“最近国家颁布了《民法典》,这个可不得了,有了它咱们可以对商家的霸王条款说‘不’了;‘借一万、还十万’网贷被套路不用怕了;离婚太冲动,30天内可撤回了……”生动有趣的讲解,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不时有村民向史庆友提出问题。

他就这样,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地点,以群众喜欢并愿意接受的多种形式宣讲党的政策,传播时代声音,打通了宣传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红色故事讲也讲不完,史庆友觉得自己精力有限,就号召身边 9名老同志组成了旧庙镇老干部宣讲团,年龄最大的72岁,平均年龄超过65岁,乡亲们亲切地叫他们“银发”宣讲团。他们的宣讲机动灵活、有趣味、不枯燥,成立5年来,开展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革命故事、法律常识、疫情防控知识等宣讲60多次,近2万人倾听。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如今,“银发”宣讲团无论进企业、进村屯、进校园,几乎场场爆满,成为蒙古贞宣传工作的一道靓丽风景。

组团助农显担当  奔走田间送科技

你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

农民——我的兄弟

你们用勤劳的巧手装满了米袋子  菜篮子

你们的足迹印在黑土地

……

这是史庆友在调研中突发灵感创作的一首诗歌。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务过农的史庆友对农业、农村、农民有着天然的深厚感情。旧庙镇连续多年干旱,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发展抗旱作物是大势所趋。他积极组织退休的农业技术干部组成助农团,深入农业生产一线,推广抗旱新品种、保护性耕作、轮作等新技术、新模式,为农民增产增收、脱贫致富找到好路子。

在他们的帮助下,代海营子村被辽宁省农科院确定为“乡村振兴科技引领杂粮种植示范村”,引入多项新技术,增产效果非常明显;祎景村满景屯在原有104亩的基础上又新建了3个蔬菜大棚区,现在这个屯人均一亩暖棚,每栋暖棚纯收入不少于4万元。

在老百姓眼中,史庆友是特别能“撺掇”的人。旧庙镇梁南村村民白文玉说:“知道我有整大棚的想法后,老史就非常上心,他就撺掇,你整吧、整吧!设施农业大势所趋,你整大棚,我帮忙,你没钱,我帮你。”今年,史庆友又千方百计邀请省农委首席土肥专家姜大光到旧庙镇为棚户讲解棚菜种植相关技术,通过姜大光的推荐,白文玉等暖棚大户分别用上了“暖棚增光灯”等新技术,开辟出暖棚增产新途径。

棚户们感谢史庆友,身为高级畜牧师的史庆友在养殖户中同样“圈粉”。养羊大户刘廷富养羊之初,小羊羔经常腹泻,这可急坏了他。每只羊可都是个小银行呀!咋办?对,找史庆友!一个电话,史庆友就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几片土霉素和胃蛋白酶,就让小羊羔又活蹦乱跳起来。史庆友的“热线电话”,真正让科技成为了养殖户的“及时雨”。

笔耕不辍写春秋  宣传家乡助振兴

老家是什么

是那座袅袅炊烟的茅草房

是思念的诞生地

是年终飘回来的理由

是永远也无法释怀的牵挂

更是一生一世的乡愁

……

这首洋洋洒洒的现代诗写出了史庆友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国有史,邑有志”,我国自古就注重编史修志。乡镇是无数中国人生命的底色和成长的摇篮,可是目前乡镇志却不健全。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记住乡音、不忘乡思,这是史庆友一直研究的。

谈起编纂镇志的初衷,史庆友面色凝重地对记者说:“每一代人既是历史的参与者,也是历史的承受者,将这些经历记录下来,是很宝贵的经验。旧庙很多红色故事,都快失传了,我要尽可能的搜集,把旧庙的历史和发展历程记录下来,让子孙后代身为旧庙人而自豪。”史庆友联系了关工委中志同道合、有写作能力的老同志,分成5个小组,通过走亲访友、探寻故交,走出去,请进来,把旧庙镇的教育、革命之路,烈士足迹,美丽传说等挖掘、记录下来。写镇志需要翻阅大量资料,要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还要学习智能手机、操作数码相机、电脑打字、排版、发邮件等,对于身体已经不再年轻的史庆友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可他只是笑着说“没有困难,有困难就克服困难”。6年来,他们撰写了近60万字的《旧庙镇志》,目前已经进入出版前期工作,成为当地乡土文化的 “活教材”。

史庆友有血糖高的老毛病,为了做好工作又不影响身体,他走到哪儿都随身带着“干粮”,需要的时候就及时嚼上几口。女儿史敬杰虽然心疼父亲但是还是尊重并且默默支持父亲的选择。“爸爸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深深影响了我,我要向他学习,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

采访即将结束,史庆友的工作还在继续。在蒙古贞这片热土上,他的事迹正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 蒙古贞日报 版权所有     辽公网安备 21092102000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