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是辽宁省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产量连续两年创历史新高。近年来,在保证粮食生产年年上台阶的同时,我县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变单一的粮食生产为多条腿走路,引导农民守好“米袋子”,拎好“菜篮子”。
尽管室外寒风瑟瑟,七家子镇汤头村的蔬菜大棚内却春意盎然。放眼望去,一个个饱满油亮的茄子挂满枝头,长势喜人,一派丰收景象。
七家子镇汤头村棚户于守明介绍,“去年腊月二十五之前,大棚的蔬菜已经陆续抢‘鲜’上市,而且供不应求,价格挺好,经济效益相当好。”
七家子镇地处乌兰木图山区,山多地少。2017年,镇党委争取资金在地势较为平坦的汤头河边建造了25栋暖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打出优势,七家子镇立足自身实际,统一品种选择、统一种植管理、统一订单销售,依靠“小而精,专而优”的发展战略,成为远近闻名的茄子种植销售基地,年产茄子60余万斤。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设施农业作为富民产业重点来抓,大力创建京津冀、沈阳都市圈、蒙东地区绿色优质蔬菜供应基地,着力培育尖椒、番茄、黄瓜、草莓、香瓜、西瓜等地方优势品种,提升菜篮子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全市已建成1个万亩设施农业园区和1个千亩设施农业园区,50个100亩左右的设施农业园区,形成了一批具有发展优势和潜力的区域。
位于我县西南端的伊吗图镇吕家店村,就是优势区域之一。春节前,村里农丰合作社红薯干加工车间里一派繁忙景象——大家正忙着加工红薯干,经过一道道加工流程,“糖化”后的红薯干色泽金黄、口感软糯。
农丰合作社红薯干加工车间负责人李大旺介绍,“车间月生产量2000多斤,地瓜干卖得也很好。我们生产地瓜干,不仅能创造经济效益,还能带动周边农村妇女在冬闲时节打工挣钱。”
吕家店村有着“边外红薯第一村”的美誉,年产红薯超过百万斤,合作社近三年分红接近280余万元,产、购、销一体化的红薯产业让当地百姓走上了致富路。自去年入冬以来,为提高大棚利用率,合作社在红薯育苗基地季节性空闲的暖棚里种植草莓、小柿子、香瓜等水果,年产蔬菜500吨,深受本地蔬菜批发商和消费者的喜爱。
农丰合作社蔬菜种植基地负责人王松介绍,“春节期间,我们主要推出博洋9香瓜这个品种,新春礼盒订单供不应求。”
如今,在广袤的蒙古贞大地上,一座座日光温室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棚”,形成了福兴地番茄、阜新镇甜瓜等特色品牌,产品销往北京、黑龙江、沈阳、河北等地,为冬日乡村注入强劲暖流。(季 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