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强河道及流域的治理力度,全县河道治理长度逐年增加,水土流失面积正在逐年缩减。2023年年初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山水林田一体化治理,围绕“三网一带”建设,统筹各类资源,整合相关要素,坚持高位推动,高标准启动实施了“两河源头”综合治理项目,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基本情况
辽河和大凌河作为我县的两大河流,均属于流域的上游和发源地。辽河流域有柳河、绕阳河2条支流,境内流域面积4348.7平方公里;大凌河流域有细河、牤牛河2条支流,境内流域面积1714.6平方公里。全县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有49条,其中,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4条,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21条。
此次实施的“两河源头”综合治理工程共分为三期。其中,一期是对细河、绕阳河源头进行核心区治理。细河源头为平安地河流域,治理控制面积为1049公倾。绕阳河源头为敖力营子流域,治理控制面积为1301公倾;二期是计划打造集休闲、观光、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两河源头”绿色生态廊道;三期是计划对细河、绕阳河实施全流域治理。截至目前,“两河源头”综合治理项目一期工程已基本建设完成,工程建设规划模式得到了省政府及市政府领导的高度认可,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二、存在问题
流域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涉及面广、领域较多,虽然前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项目推进和后期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资金投入存在不足
流域治理工程点多面广,投资较大。国家及地方政府投入资金不足,治理范围有限,且保证不了长期投入,流域治理工程时建时停。由于工程资金投入不足,工程的前期工作不能达到设计标准,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在工程建设中得不到应用,工程未开工建设就已落后于先进地区。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只能采取分片、分段治理的方式,达不到规模化治理效果。
(二)占地问题较为突出
全县河流、流域主要分布在农村,在开展综合治理时需占用部分土地资源,在治理过程中势必会出现治理占地与耕地的矛盾。如林地、耕地、治河占地、修路占地、生态占地之间就存在着明显的资源矛盾,如果解决不好流域综合治理中存在的生态补偿问题,可能会降低设计标准或直接影响工程建设进度。
(三)流域内污染现象频发
在治理前、治理中及治理后,流域内都存在土壤、水体、空气污染问题。一是将未经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群众小规模养殖粪便及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流域内或河道内,形成污染。二是流域内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生产资料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污染空气、土壤、地表水、地下水。三是工矿企业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排放不达标,部分矿业开采造成水土流失现象。造成上述问题的关键原因是,还未形成人人参与的共治合力,宣传发动方面还存在短板。
(四)管护机制存在短缺
“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管护工作至关重要。重建设轻管理是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工程建设完成后,如果不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无人进行运行管理,缺少运行维护资金,容易出现反弹现象,发挥不出工程的正常功能和效益。
三、工作建议
流域治理需要统筹规划,不仅要突出休闲和生态功能,也要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山水林田路要实现有机结合,因地制宜落实工程项目,确保流域治理取得整体效益。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流域治理是一项资金投入较大的项目,只依靠国家及政府的投入是不够的,应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筹措资金,切实解决流域治理中资金短缺问题。建议充分利用国家及政府投资,做好关键性治理工程;同时,充分调动社会资金投入,达到共建互利、双赢互惠的效果。
(二)提前做好占地规划,保障工程项目进度
流域治理工程涉及农田、林地、草地等多种类别。根据国家土地资源管理制度,在流域治理中要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政策,对需要占用、调整的土地要提前进行审批,保证治理工程按时开工建设。
(三)加强流域污染防治,统筹推进综合治理
流域内污染问题是影响流域治理后发挥效益的关键问题,防止污染也是流域治理的主要目标之一。一是加强流域内污染的指标监管,建立土壤、河流、空气的监控站点,做到时时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二是建立处理生活垃圾、污水的集中站点,进行统一无害化处理,禁止乱排乱放;三是对流域内排污口做好监管,严格排污口的审批,禁止不达标污水的排放。此外,要多渠道开展宣传引导,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浓厚氛围。
(四)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确保成效长久稳固
应建立长效运行管护机制,负责流域治理项目的后期管护运行。流域治理初期,根据流域面积大小成立运行管理部门,确定管理人员。由管理人员对流域内的污染、道路、河道、企业、景观等进行监管,并对流域内治理工程进行日常运行管理,定期进行维修养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