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山村的沟沟岔岔里,榆树上结满了鲜嫩的榆钱。人们拿着筐篮去撸榆钱。孩子们把挎筐别在腰间,像猴子一样蹭蹭攀上榆树。树顶上的榆钱又大又圆又干净,一把一把撸下来能填饱肚皮。那时候,山沟里比较困难,一般人家都吃不饱肚子。有时候生产队也放树,每次放榆树都选择春天榆钱下来的时候。生产队放榆树是为了做春耕用的犁杖,榆木做出的犁杖特别结实。榆树一放倒,人们就来抢着撸榆钱。榆钱撸完了,就该扒榆树皮了,树龄越大榆树皮越厚,扒完的榆树皮晾干了,就可以去碾道压榆树皮面。那时候榆树皮面可是宝贝,家家都没有细粮,玉米面、高粱米面无论是做饺子还是做搁豆子或者做疙瘩汤,都易碎不劲道。加点榆树皮面,吃着才劲道滑溜。
榆钱可以做好多种好吃的:榆钱疙瘩汤、榆钱搁豆子、榆钱米糊,还可以蒸榆钱“布子”等。榆钱好吃,榆树浑身都是宝。
说起来更有趣的是,邻家大姐名字也叫榆钱。听母亲说,她出生在寒冬腊月,她的母亲生完她得病去世了。奶奶岁数大了,还得了轻度帕金森病,走路都不稳。就是这样,奶奶还是拉扯吃奶的孙女,靠一只奶羊,用羊奶把孙女喂到了四个多月大。那时候正是困难时期,吃了上顿没下顿。正好榆钱下来,奶奶就给孙女做榆钱汤,蒸榆钱“布子”吃。小丫头特别喜欢吃榆钱,奶奶干脆就管孙女叫“榆钱”了。在奶奶的呵护下,榆钱一天天长大了,出落成楚楚动人的大姑娘,来给她说媒的简直踏破了门槛。这时候,榆钱提出了几条要求:一是必须有文化,二是人品要好,三是最重要的一条——结婚要带着奶奶。
要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还真不简单。所以,榆钱的婚事一拖再拖。这时候的奶奶几乎走不了路了。奶奶急了:“孙女啊,你别管我了,我去敬老院。你赶紧找个对象吧!”榆钱笑了:“奶奶,您让我做个不孝孙女吗?我宁可终身不嫁,也要陪着您!”就这样,榆钱每天给奶奶喂饭,扶着奶奶走路,背着奶奶出去晒太阳,欢悦的笑声荡漾在小小的农家院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