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阜新有三个看似平常的村落名——贝力房、旧贝营子、九营子。这三个村在地理位置上各据一方,看起来毫无关联,其名字却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意思,都与土默特左翼旗的权力更迭与府邸变迁有关。
时光回溯到十七世纪,现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境曾是土默特左翼旗的领地。首任札萨克(旗长)善巴被封为镇国公后,最初将居所安置在现国华镇官营子村(蒙古语“叶赫各日”,意为政府),但当时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府衙。后来,善巴相中了地势平坦开阔、水草丰美的贝力房村,在此设立旗府。1662年,善巴之子卓里克图继任旗札萨克并晋封为多罗达尔罕贝勒,这片土地自此被唤作“贝力房”,蒙古语“诺颜豪沁”意为“王爷之旧府”。
直到善巴的曾孙额尔德木图贝勒时期,贝勒府西迁到现七家子镇旧贝营子村,仍是“贝勒旧府”之意。从贝力房西迁到旧贝营子,其原因说法不一,大体有两种:一说是因为清政府为巩固满人之后方盛京故地,修筑柳条边墙,禁止蒙古部落在边内放牧、狩猎,强令边内蒙古人迁到边外来。这样,使土默特左翼旗所辖地域缩小,贝勒府所在地也偏离辖地中心。另一说是因为善巴之孙、第三任旗札萨克兆图前往牧场视察时被牛群中的公牛顶成重伤不治而亡,加上当时修建贝勒府的大量木料被雷电击中焚毁,因此,有人认为贝勒府不适宜建设府邸,需重新选址。
额尔德木图病逝后,其长子玛尼继任札萨克并承袭贝勒爵位,1707年,将新建的札萨克府邸位置确定在现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王府镇。这次迁徙的原因,主要也是因为旧贝营子所在位置依然偏离辖地中心。王府建设的那段日子里,旗札萨克曾暂住于九营子村。九营子,蒙古语称“札萨克浩饶”,意为“札萨克(旗长)所住之旧地”。经过近一年的紧张施工,新贝勒府在现王府镇初步落成。直到1892年,第十三任旗札萨克色凌那木济勒旺宝晋封郡王,这座府邸才正式更名为王府,也就是如今人们熟知的蒙古贞王府。
从“王爷之旧府”到“贝勒旧府”,再到“札萨克所住之旧地”,这三个地名串联起土默特左翼旗的兴衰沉浮。它们静默地伫立在草原之上,用独特的名字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让每一个追寻地名故事的人,都能触摸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脉络,感受草原上曾经的风云激荡。 (《辽宁日报》辽望客户端)
|